您的位置  阜阳经济  网事

【追梦

文 / 图 / 视频 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 李兵

追梦人:王胖妮

在集市上给别人做过散活,在北京郊县打过工,最终回到家乡创业,并带动周边十几个村的留守妇女实现就业。行唐县农村妇女王胖妮,用一份执念,让自己和乡亲们都过上了好日子。

产品有瑕疵,王胖妮会认真纠正 - 记者 李兵 摄

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显示着每一名工人前一天的劳动收入 - 记者 李兵 摄

对新进厂的工人,王胖妮会手把手仔细教学 - 记者 李兵 摄

扶贫车间 冬日暖意浓

12 月 1 日,上午 7 点半,行唐县城寨乡北城寨村。

穿过集市,几十名农村妇女走进村口的一家服装厂准备上班了。车间外," 扶贫微工厂 " 几个红色大字很是亮眼。

8 点整,随着一台台制衣机器的启动,偌大的 " 巾帼扶贫车间 " 里响起了稍显嘈杂但极有韵律的声音。

冯笑云,一天 104.8 元;杨志霞,一天 133.8 元;张全芬,半天 42.9 元 …… 车间里显示屏上清晰的数字,让每一名工人对自己前一天的劳动所得了然于心,更让她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动力。

前兜制作、拉链制作、合缝制作、上腰制作、腰袢制作 ……40 多道工序后,一条成品裤子完成。每道工序的岗位上,全是眼神专注、全心工作的身影。

与此同时,还有一道身影不停在车间里来回穿梭。她叫王胖妮,是这家服装厂的负责人。

看到新来的工人动作有点儿慢,王胖妮手把手教了起来,并亲自调试机器演示如何操作;发现有人做出的裤子存在瑕疵,王胖妮耐心指导,告知对方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失误;有的工人身体不太舒服,王胖妮赶紧询问情况,让其先回家休息半天 ……

车间外的温度挺低,车间里忙得热火朝天,到处是严谨但充满暖意的画面。看着一件件裤子经过工人们的巧手先后完成,王胖妮欣慰地笑了。

对于成品,王胖妮会抽样仔细检查 - 记者 李兵 摄

打工农妇 回乡创业

王胖妮并不胖,今年 45 岁的她,出生在行唐县城寨乡张家庄村。年轻时在技校里学了手艺毕业后,王胖妮在村里的集市上支了个小摊,专门给别人裁剪布料做东西,心灵手巧的她,很快得到了众多乡亲的认可。

2001 年,王胖妮嫁到了邻村北城寨村。结婚后,丈夫去了北京打工,生下大儿子一年之后,倍感生活压力的王胖妮也坐不住了,将孩子托付给公婆照看,也去了北京打工。" 养孩子需要钱呀,况且结婚时欠的外债还没还清呢!"

在外漂泊的日子里,王胖妮每次给儿子打电话时,一听到电话中传来那句稚嫩的 " 妈妈我想你 " 后,她都是泪流满面。为了照顾到儿子,减轻公婆的负担,2004 年,王胖妮辞掉工作回到老家。作为村里出了名的 " 巧手 ",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找到她想做几件衣服时,王胖妮马上就答应下来。

每到春节前,找到王胖妮做新衣服的人多了起来。忙不过来的时候,王胖妮就会从村里找来几名妇女到家里一起干。不过等到春天之后,无活可干的王胖妮就不得不让大家各自离开了。

善良的王胖妮,特别不忍心看着姐妹们在忙碌了一个冬天之后又回家闲着。为此,在 2006 年 2 月份,王胖妮租了几间位于村口的房子,开办了阳光制衣厂,主要生产中老年男士裤子。

手把手教大家裁剪布料,每天按照工作量计算奖金,与其它公司合作打开销路。面对厂子里一群没有技术的农村留守妇女,王胖妮用自己的执念,把服装厂做得风生水起。如今,阳光服装厂已经成为了河北远萨商贸有限公司,其裁剪、整烫设备在国内同行业中都达到了先进技术水平。一年下来,王胖妮的服装厂的利润能达到 20 多万元。

四级残疾村民刘会珍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干起活来特别认真努力 - 记者 李兵 摄

王胖妮的工厂是 " 扶贫微工厂 "- 记者 李兵 摄

王胖妮公司的作业车间 - 记者 李兵 摄

让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工作

" 在家没有出路,外出工作孩子受罪,要办就办能让妇女在家门口就业的厂子。" 在王胖妮眼里,让农村妇女特别是贫困户实现就业挣到钱,是她最注重的一点。

" 俺在厂子里干了七八年了,每个月都能挣到将近 4000 元呢。" 今年 50 岁的霍银铃是城寨乡南郝峪村人,她有三个孩子,两个在上大学,一个在上高中。曾经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的霍银玲说,她特别珍惜现在的工作。" 要不是有了这份工作,我连孩子的学费都凑不齐。"

在车间里,城寨乡河西村村民刘会珍干起活来非常利索,每天的工作量都特别靠前。殊不知,刘会珍是一名先天性脊柱裂患者,属于四级残疾。" 我特别感谢王胖妮能让我进厂工作,否则我这人就废了。" 刘会珍说,她的妹妹和表妹也都在厂子里工作,王胖妮都很照顾。

" 从建厂到现在,我从来没有主动招过工人,大家都是自己找过来的,她们用心用汗水获得了幸福。" 王胖妮说,她的厂子目前吸纳了周边 11 个村子的 100 余名农村留守妇女,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 70%, 还有 5 名残疾人。同时,午饭 2 元,加班晚饭免费,集体给工人过生日 …… 为了能让众多贫困家庭多挣一些钱,感受到幸福快乐的企业文化,王胖妮不遗余力地帮助着大家。

王胖妮和县妇联及市妇联驻村负责人交流沟通 - 记者 李兵 摄

" 娘家 " 帮扶 农村妇女撑起一片天

" 作为一名创业的农村妇女,我还有个‘娘家’,那就是妇联。" 王胖妮说,从创业伊始,行唐县妇联就一直持续给她提供着各种帮扶。驻村工作队到来后,更是从细节上帮助到了她。电脑、洗衣液、消毒液、口罩,各种帮扶设备和用品,还有技能培训,从县里到市里再到省里,各级妇联都给了王胖妮的企业无微不至的关注和关怀。

" 帮助了一个企业,就是帮助了一群人。" 行唐县妇联主席高俊英称,为了让农村留守妇女学会一技之长,县妇联创建了巧手脱贫示范基地,实施了 " 巧手创富工程 ",助力贫困妇女通过从事家庭手工业实现就业脱贫。

石家庄市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部长、驻北城寨村第一书记张承红说,王胖妮的企业帮扶了周边村里众多农村留守妇女实现就业,非常值得肯定和赞扬。驻村工作组通过牵线搭桥 , 在城寨乡党委书记李志永的协调跑办下,将转产的北京某服装公司捐赠的 200 多台缝纫机等价值 400 多万元物资设备捐赠给了阳光制衣工厂。同时,工作组还动员 60 多名贫困户入股 , 提供了扶贫资金 10 万元 , 打造扶贫产业项目。张承红表示,只要王胖妮有需要,工作组一定会尽己所能提供帮助。

企业稳步发展,生活越过越好,每当有烦心事儿的时候,就找 " 娘家 " 妇联说点儿心里话,王胖妮坚信,农村妇女不只会干农活,只要有信心,爱学习,肯吃苦,就一定能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线索征集】

请您讲讲扶贫故事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 十三五 " 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全面展现石家庄市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生动讲述广大干部群众投身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广泛宣传扶贫一线的感人故事和先进典型,本报面向全市征集线索。

无论您是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受益者还是见证者,都可拨打本报新闻热线 96399,把所在村子的亮点人物和事件告诉我们。本报记者将会到现场深入采写,将一个个脱贫攻坚故事通过报纸和新媒体多角度展现,持续营造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良好舆论氛围。

编辑:赞赞

责编:杨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