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生活  特产

风靡30多年大汉淑女都爱吃遍地开花做强难!阜阳格拉条粗犷面食寄乡愁

  11月20日傍晚,年届五旬的魏海超再次来到位于阜城莲池路口东南侧的莉松格拉条店里,倒上一杯茶,一边慢慢品着,一边看着店员忙碌和一拨拨食客来来往往。这位从1993年就开始在莲池路口卖格拉条的小吃经营者,和妻子李玉敏一起,依靠一碗碗格拉条养家糊口,进而衣食无虞。对于阜阳特色小吃格拉条,夫妻俩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寄托了殷切的期待。

  格拉条文化在阜阳城,像魏海超一样对格拉条充满感情的人有很多,不仅包括经营者,还包括庞大的消费群体。“老板,给俺弄碗格拉条!多放点豆芽子……”走在阜阳大街小巷,这样的招呼声时常响起。作为阜阳地方知名的面食小吃,兴盛于上世纪80年代的格拉条已经在阜阳风靡了30多年。“格拉条名称的由来和它的制作过程有关。”魏海超介绍说,制作格拉条需要把面多次搅拌翻揉;同时,要把煮好的面条和各种小菜、调料搅拌均匀,然后才更好吃。阜阳方言用来表述“搅拌”的词儿就是“搁拉”,后来演变为“格拉”。格拉条起源于哪一年,魏海超也说不清楚,他只记得岳父和岳父的父亲都曾卖过格拉条。记者翻阅相关资料,也没能找到格拉条起源的确切记载。不过,根据阜阳当地的民间传说,格拉条最初起源于苏东坡知颍时期。据传,当时,东关文化名人白先生想给苏东坡做一份阜阳地方特色面食,他从粉条制作中获得灵感,做出了一种形似粉条却不是一种原料的圆形面条,煮熟后捞出放入凉水里焯一下,再放入大碗中,加入芝麻酱、辣椒油、豆芽、香菜等调料,做出了一碗需要搅拌后再吃的面食,是阜阳格拉条的最早起源。实际上,格拉条的制作过程和吃法也符合阜阳的风土人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千里颍淮沃土养育了忠厚、踏实的颍淮儿女,他们性格豪放粗狂并不粗鲁,感情细腻细微并不腻歪,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有责任担当,格拉条似乎就是阜阳人性格的写照——大碗、量足、筋道、调料丰富。尤其近年来,遭遇商标、知识产权被外地企业抢注后,阜阳民众对格拉条的感情与日俱增,他们把格拉条作为地方小吃品牌呵护有加。阜阳音乐人刘天伟就对格拉条充满了感情。“大清早子起床,天上出喽太阳/心情很好,得把肚皮填铇/哪儿我都不去,就吃格拉条子……格拉条长格拉条香/一顿不吃肚子里头,急哩慌/格拉条得劲格拉条爽,吃饱喝足嘴一抹,啥都不想……”他2008年创作的《格拉条之歌》唱遍了阜阳的大街小巷。“当时,创作初衷很简单,就是想用音乐的形式把这种具有阜阳人性格特色的小吃唱出来。”刘天伟说,他也没料到这首歌能风靡阜阳大街小巷并且常唱不衰。

  遍地开花对于阜阳大街小巷的格拉条经营者来说,在制作格拉条时哼上几句《格拉条之歌》,干劲会更足。经营格拉条30多年,魏海超见证了阜城格拉条店的变迁。早在上世纪90年代,阜城的格拉条店并不多,在他们店里,不乏从几里地外慕名而来的食客。“因为当初在莲池路口开店,我们就起店名为‘莲池格拉条’。”魏海超说,后来由于房屋拆迁、道路拓宽等原因,魏海超夫妇俩的格拉条店围着莲池路口搬迁了六七次,直到最近的一次搬到了啤酒厂对面。“在这里,我们经营十几年了。”魏海超说,期间,阜阳城的格拉条店遍地开花,在他家店方圆一公里范围内就有五六家。记者走访发现,开格拉条店的门槛并不高。店面可大可小,位置可偏可好,一口大锅、一台改装的千斤顶、几张桌椅、一些碗筷,就构成了格拉条店的标配。格拉条的做法也大同小异。和面时加少许的碱和盐,然后将和好的面团放入千斤顶,压下把手,一条条又圆又粗的格拉条即被加工出来。水面比例、面碱比例、面盐比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加工门槛低,阜城格拉条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阜城格拉条店面在千家以上。格拉条的店名也五花八门:幸福里格拉条、好吃格拉条、老张格拉条、清河路格拉条……有的以经营者姓名命名,有的以所在街巷地域命名,还有的命名很随意。尽管档次不一、口味不同,但几乎每一家格拉条店都有着稳定的食客群。随意走进阜城一家格拉条店,总能看到一拨又一拨的食客。有三轮车夫也有私家车主,有豪放大汉也有窈窕淑女,有老人也有孩子……尽管他们身份、年龄、性格各异,但只要一走进格拉条店,总能豪爽大气,端起格拉条来狼吐虎咽。客源稳定、收入可观、灵活性强……格拉条经营者也在自足自乐中重复着多年如一日的经营动作,还有诸如山东、河南等地的外地人专程来阜阳学习格拉条制作技艺。其间,阜阳的其他小吃则在寻求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并且取得一定成效。诸如田三卷馍、洪胡子枕头馍和韩京伯汤馆等都已登堂入室,迎来了发展春天。

  注册商标之争阜城的格拉条生意各自经营、相安无事的平静的局面在2008年前后被打破。“那一年,在亲戚的提醒下,我们想给做了十几年的莲池格拉条注册商标。”魏海超说,他一查吓了一跳:早在2004年,莲池格拉条就已被人成功注册了商标。在亲戚的帮助下,魏海超夫妇四处奔走,查明了注册商标的是临泉某乡镇的一位女士,但最终也无济于事。无奈,他们将经营了十几年的店名改为“莉松格拉条”,名字是夫妻俩从一双儿女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组成,他们还请人设计了LOGO,申请注册了商标。不仅如此,在此后几年间,阜阳民众发现,北京某餐饮公司、芜湖某机电公司分别将“格拉条”的商标注册,并申请了格拉条制作技艺专利。外地企业为啥如此关注阜阳小吃“格拉条”?包括原市工商部门、市科技部门在内,阜阳各界开始警醒起来,格拉条的知识产权意识逐步觉醒。市民纷纷呼吁,加强格拉条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并出谋划策、建言献策,有经营者联合当时的餐饮协会,向国家商标总局提出商标异议,还有热心律师主动找到了芜湖某机电公司……一场场格拉条知识产权保卫战打响了。11月20日,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官网查询发现,北京某餐饮公司的“格拉条”商标申请已经失效。但是,冒出了康师傅(沈阳)商贸有限公司的“格拉条”商标申请,申请日期显示为2019年6月14日。不过,11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商标局驳回了该企业的商标申请。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我市各界共同努力下,芜湖某机电公司申请的“格拉条”制作专利也没有获得通过。“由于阜阳格拉条大多是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缺乏诸如田三卷馍、韩京伯汤馆等叫得响的统一品牌和过硬的技术标准,所以很少有人想到知识产权保护。”阜阳市餐饮商会的相关人士表示,建议以社会组织名义对相关知识产权加大保护力度。

  未来发展之路在遭遇知识产权纷争的阜阳格拉条经营者中,已有不少人意识到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搜索发现,含有“格拉条”字样的各类商标已十几项。其中,2004年注册的“莲池格拉条”商标已经失效,2015年注册成功的“莲池格拉条”商标,目前申请者申请的商标转让正在受理中。2012年,魏海超、李玉敏夫妇申请的“莉松格拉条”目前状态正常。然而,知识产权的觉醒只是地方小吃做大做强的一个方面。不少市民建议,应学习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的运营模式,市内可以借鉴田三卷馍的模式,格拉条在阜阳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经营主体来做大做强。魏海超夫妇也在谋划如何做大做强。目前,他们在经营好莲池路口总店的同时,在颍泉区界首路和阜裕大桥北头也开了分店。“我们的分店采取统一食材供应、统一加工流程和统一质量标准。”魏海超说,但是,受遍地开花的格拉条店冲击,他们的拓展经营之路充满坎坷。魏海超夫妇谋划,下一步加大乡镇市场的开拓力度,通过集中培训、吸引加盟等形式,扩大在乡镇的影响力。“地方小吃的生命力在于坚守传统的同时,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饮食需求不断创新调整。”市餐饮商会相关人士表示,阜阳格拉条经营者要注重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不断提升格拉条的口感,不断挖掘丰富格拉条的地方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制定统一的制作标准,让阜阳特色小吃格拉条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实际上,走南闯北的阜阳人也把格拉条带进了大城市。早在2006年前后,在杭州、合肥等地就有阜阳人开的格拉条店。2015年3月,阜阳人吴娟还将格拉条店开进了北京海淀区,经营还算可以。如今,抢抓“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战略机遇,阜阳正加大走出去步伐。有市民建议,包括格拉条在内的阜阳地方小吃可以搭乘高铁东风,端上沿线城市居民的餐桌。“阜阳人有不少在长三角地区城市务工就业,在那里开店,能让在外阜阳人品尝到家乡的味道,记得住乡愁。”市民宁超伟建议,同时,不妨借鉴外地操作模式,远程外卖格拉条半成品也是一条发展路径。采访中,不少格拉条经营户对此充满期待,建议相关部门成立小吃行业发展协会组织,负责阜阳小吃业的发展、组织、协调、管理服务、技术培训等工作,帮助包括格拉条在内的阜阳小吃做大做强做长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