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经济  网事

佳文欣赏 区域经济学发展研究现状——以复印报刊资料统计数据为据(2017—201

  原标题:佳文欣赏 区域经济学发展研究现状——以复印报刊资料统计数据为据(2017—2018年)

  本文以复印报刊资料区域经济学期刊为统计样本,根据近两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和全年索引,采用可信的资料统计,对中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学术论文的转载状况作出系统梳理和分析研究,借以反映两年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状况。

  以下从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总体转载情况、全文转载来源期刊的发文、转载情况和全文转载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三个方面对2017—2018年区域经济学科学术论文转载情况进行分析。

  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以“人文社科学术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为选文标准,分为主要指标(权重85%)和辅助指标(权重15%)。其中主要指标以“指标通用、分类设置权重”为原则,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差异和规律,分学科形成不同的指标权重分配方案,评价研究论文的主要指标包括学术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社会价值、难易程度四个指标,就应用经济学科而言,其所占权重分别为41%、24%、22%和13%;辅助指标包括课题立项、发表载体,各占权重40%和60%,并按此标准给每一篇转载论文评分,再形成篇均分、综合指数等指标。

  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遵循上述复印报刊资料论文评价标准,收录全国公开出版报刊上的学术论文,以综合反映经济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区域经济学的学术研究状况。统计两年来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相关转载数据如下:2017年收入中国内地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为4331篇,全文转载159篇,转载率为3.671%;2018年收入中国内地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为4568篇,全文转载148篇,转载率为3.240%。两年来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总计收入论文8899篇,全文转载论文307篇,转载率为3.450%。

  2017年《区域与城市经济》共转载论文159篇,覆盖107种期刊(全年共发文16707篇),其中67篇来自45种经济学专业期刊及以书代刊(发文6224篇),转载率为1.076%;92篇来自62种综合性期刊(发文10483篇),转载率为0.878%。2018年《区域与城市经济》共转载论文148篇,覆盖91种期刊(全年共发文12622篇),其中72篇来自39种经济学专业期刊及以书代刊(发文4844篇),转载率为1.590%;76篇来自52种综合性期刊(发文7778篇),转载率为0.977%。综合2017—2018年,《区域与城市经济》转载论文307篇,其中139篇来自经济学专业期刊及以书代刊(发文共11068篇),综合转载率为1.256%;168篇来自综合性期刊(发18261篇),综合转载率为0.920%。

  2017—2018年经济专业期刊的转载种类和转载篇次均低于综合期刊,但其转载率却高于综合期刊,说明专业期刊凭借其专业的办刊理念、凝聚优秀的经济学科专家、作者,把握经济学学术研究前沿,积极引领聚焦经济热点,形成区域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的集聚效应,在刊发区域经济学论文上具有比较优势。

  2017—2018年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全文转载论文的第一作者所在单位仍然主要是高等院校。2017年全年转载的159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来自84个研究机构,其中有126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来自高等院校,比例高达79.24%;13篇的第一作者来自社科院社科联系统(其中11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比例为8.18%;20篇来自其他研究机构,比例为12.58%。2018年全年转载的148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来自92个研究机构,其中有108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来自高等院校,比例是72.97%;22篇来自社科院社科联系统(其中12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比例为14.87%;18篇来自其他研究机构,比例为12.16%。综合两年情况,两年转载的307篇区域经济学文章,其中第一作者来自高等院校的论文有234篇,比例高达76.22%;来自社科院社科联系统的论文有35篇,比例为11.40%;来自其他研究机构的论文有38篇,比例为12.38%。

  (1)2017—2018年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收入区域经济学论文数量(索引数量)比2014—2016年有少量减少,说明《区域与城市经济》的选文本着优选原则,在学术水准的把握上更加严格了,剔除了一些学术水平较低的文章,不再收入期刊索引目录。此外,尽管《区域与城市经济》自2017年开始增加了16个页码,增幅14.3%,但两年来收入论文的平均转载率为3.45%,比2014—2016年反而有0.22个百分点的降幅,说明《区域与城市经济》在转载文章的平均篇幅上有一定的提高。综上进一步说明,从总体而言,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学科作为显学,成为比较热门学科,在学科相关研究上有了进一步深化,在论述上有所加强。

  (2)区域经济学论文转载榜单的变动不大,整体的期刊影响力和研究力量分布相对稳定,每年的转载期刊排名靠前的期刊和高校排名靠前的机构虽略有差异,但变动不大,稍有上下浮动属于正常的波动,总的来说,相似度很高。

  (3)优秀专业期刊多年来坚守经济学研究主阵地,具有比较优势。如前所述,尽管2017—2018年经济专业期刊的转载种类和转载篇次均低于综合期刊,但其转载率却高于综合期刊,在排名靠前的学术期刊中,基本上为经济学专业期刊,少有综合性期刊入围,说明专业期刊更易于吸引优秀的区域经济学科专家、作者投稿,把握学科研究前沿,积极引领聚焦经济热点,形成区域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的集聚效应,在反映区域经济学研究成果方面保持了主体地位。

  (4)高校系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稳定主体,高等院校系统的作者转载论文占区域经济学转载总量的比例高达76.22%,说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主体主要仍然分布在高等院校,具有显著优势。另外,从全文转载两篇以上的第一作者来看,绝大多数也是来自高校,同样印证了高校研究主体的显著优势。

  2017—2018年区域经济学研究关注的主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二是区域经济转型研究,三是具体重点区域的研究,以下具体进行探讨。

  党的以来,新时代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九大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方略,为我国区域发展和区域政策指明了方向。由此,联合跨区域协调发展,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逐渐形成。学者们认为:目前我国各地区经济稳步增长,尤其是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速,全国区域总体差异呈现收敛态势,但各大区域内部分化值得关注。未来我国区域经济要按照新发展理念,加快培育新增长动能,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协同性。要统筹推进“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带”;区域协调发展的“四大板块”基础是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而9大城市群、12个自贸试验区及19个国家级新区则构成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点。各区域要优势互补,理性看待和控制区域分化,逐步缩小区域差距。统筹实施“三大支撑带”战略组合,形成以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有效连接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拓展城市群、自贸试验区等区域发展新空间,加强中心城市核心功能,促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构建政府协调治理机制,合理分工,合作共赢,建设国家级新区形成有效发展增长极,从点到线到面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均等基本公共服务、有效约束主体功能、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创新高效的区域发展新机制,对不同区域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充分挖掘先进地区创新引领潜能和先行先试的积极性,以先进地区带动后进地区,促进转型升级,帮助后进地区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障和市场化水平,激活潜在人才、科技、资源等要素的活力,形成内外开放的良性互动、统筹对接,重塑或提升区位优势,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难题,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真正实现区域发展质量的提升。具体而言,就是以长江经济带为重点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雄安新区建设为样板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发展新模式,以大城市群、特色小(城)镇和乡村振兴为重点构建现代化城乡体系,以集中连片特困区为重点加快区域整体性脱贫,以港澳与内地的一体化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

  侧重于落后区域、萧条区域、膨胀区域、资源型区域、沿海地区、开发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各典型区域的转型发展和转型升级。学界大都从两个方面展开:以产业空间布局、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与升级改造、支柱产业与产业体系重构、产业低碳化转型等产业转型为重点内容的区域经济转型研究,通过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建立产业合作联盟,引导产业和劳动力有序流动,实现产业有序转移和产业链条延伸,形成产业协作体系,实现由各自为政的行政区经济向资源互通、行业有序、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转型;以主体、平台、环境创新为重要驱动力的区域经济转型研究,通过摒弃地方保护、地区封锁行为,改善区域合作软环境,推进区域市场体系建设,降低要素流动与进入成本,加快区域间科技、教育的交流、合作与创新,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合作平台。具体对不同类型区域而言,应根据其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办法,如作为结构单一型的区域和城市典型代表的东北地区,过去依靠某种资源或单一传统产业支撑发展起来,经过长期过度开发,如今却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的尴尬局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从保持生产能力、减小生产规模,区别对待低迷的产业、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建立单一结构区域(城市)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包括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新兴产业扶持机制等入手,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1)“一带一路”研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主张协同发展,其本质特征是各参与主体之间要素自由流动,使沿线国家可以分享中国发展经验,提升各参与国的经济活力和整体实力,增进全球经济福利,实现利益均衡,增强它们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诉求和能力,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能够有助于缓解以往全球化中的失衡问题,有助于世界秩序朝着平衡、公正、包容的方向发展,进而有助于推动新型全球化。在“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框架下着重探讨体制机制创新,对沿线国家科学分类、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制订研究双边或多边可接纳、互动互补、操作性强的“一带一路”建设方案,做细做实政府间合作,明确国内省份的定位与对接,进一步探讨中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和风险,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数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地方政府融入性不强、社会资本参与度不够、企业“走出去”方向不明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解决问题的出路依赖于“一带一路”建设由政府主导走向多元联动。当前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向深耕细作的新阶段迈进,亟待新主体、新动力、新模式、新路径的创新发展,而多元联动将为推动“一带一路”更加深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要在“一带一路”通道上加快培育和扶持新的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提升边疆地区城市的行政等级和国际化程度;适当增设国家中心城市;通过城市点的布局协调城市间关系,促进城市群的发育。发挥沿线中心城市的枢纽节点功能和重点经贸园区的平台支撑作用,把“一带一路”资源布局配置重心从国家层面下移到城市/园区层面,围绕深耕厚植,精选“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城市优先推进,而合适的做法是由沪港联合担当“战略双支点”和“发展双引擎”。

  (2)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学者研究分析了京津冀内部区域差距过大、多种区域病并存、不同行政区域间存在利益矛盾与冲突、要素流动不合理、合力不足等问题,探讨加强京津冀经济合作、京津冀城市群合作、空间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和设想,研究京津冀发展轴带内重点构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产业合作机制,以提高京津冀地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竞争力。重点在于构建三地协调机制,推动产业成长与结构升级,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统筹产能过剩,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联合治理大气污染,优化世界级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加快周边城市体制改革和城市功能建设等问题。以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为重点,区分首都功能和北京定位,分别维持中央政府行政区和发展适合北京的城市功能,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雄安新区规划。雄安新区在协同发展中承担着新枢纽建设、首都产业转移与创新驱动发展、制度试验以及新城治理的改革任务,以雄安新区建设为契机,优化配置要素资源、保持合理的经济结构,推进京津冀形成交通互联、生态共治、产业关联的分工协作格局,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3)长江经济带研究。长江经济带战略提出以来,沿江11个省市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整体协调性、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人口城镇化水平不高、开放层次和领域有待拓展、区域合作联动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是建立有效的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合作机制。有研究提出,区域合作机制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作为最重要的区域主体的地方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越位”和“缺位”,竞争过度而合作不足,阻碍了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从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分配机制和补偿机制四个方面,完善长江经济带经济合作机制。其次是合理实现长江经济带的产业转移。有研究提出,高梯度地区可通过渐次扩大区域经济联系来拓展域内产业空间转移范围;低梯度地区可通过有所侧重地构建地区产业高地的方式,为向域内更低梯度地区转移积蓄产业势能。此外,长三角扩容对整个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扩容促增长的产业分工机制、市场统一机制对原位城市与新进城市均产生正向的推进作用,但是经济联系机制的作用则是两极分化,一方面正向促使原位城市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却反向延缓新进城市的经济增长。

  (4)东北振兴研究。2013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发展中遇到了若干矛盾和困难,从宏观经济发展来看,国际经济低迷,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后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都是重要原因。从东北地区本身来看,发展观念固化、调控方式硬化、产业结构老化、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人才外流等问题十分严重,需要尽快从深层次上破解东北地区发展的问题。学者们从东北地区发展的历史和东北振兴以来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东北地区遇到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提出,首先必须形成东北老工业基地内生的经济增长机制,其次要善于利用外在推动力,方能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要持续增加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领域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技术进步,由重视有形资本投入向重视无形资本投入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才能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构建常态化东北地区区域合作机制,发展高端产业,打造产业合作园区,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互通互联,创新对外开放模式,打造对外开放大通道,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5)粤港澳大湾区研究。2017年7月1日上午,《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深化内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对港澳参与国家发展战略,提升竞争力,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学界围绕粤港澳地区合作共赢、促进三地优势互补,创新完善协调机制、健全实施机制,政府推动、市场主导,重点突破、先行先试,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等方面,针对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重点聚焦如下合作领域: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建设重大合作平台、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