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生活  生活

1975年珠峰登山队成员桑珠 分享当年成功登顶的真实史实

  本组稿件采写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薛维睿 陈甘露 刘健 雷远东 柴枫桔

  10月10日上午,中国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峰,电影《攀登者》原型人物、1975年珠峰登山队的成员桑珠,西藏登山队队员多吉做客封面新闻,分享中国登山队勇攀珠峰的艰险过程与真实史实。

  正值电影《攀登者》热映,上映11天揽下8.69亿票房。这部由徐克监制、李仁港执导、阿来编剧,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陈龙、曲尼次仁、拉旺罗布、刘小锋、多布杰主演,成龙友情出演的电影,凭借珠峰实景拍摄收获了口碑与话题。其中,吴京组团第二次登顶珠峰的故事,综合借鉴了桑珠1975年登峰的经历。

  1975年5月27日14时30分,中国登山队索南罗布、潘多、桑珠、罗则、侯生福、贡嘎巴桑、大平措、次仁多吉、阿布钦9人成功登顶珠峰北坡,并对珠峰海拔进行了测量,给出了8848.13米的标准“身高”。这一壮举,让他们获赞“九勇士”。

  这是继1960年5月25日,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的壮举以来,中国人再次成功登顶珠峰。

  桑珠当年是个“超级替补”

  今年68岁的桑珠看上去精神矍铄,他回忆了当年中国登山队需要登上珠峰的背景原因,并与大家分享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登山小故事。桑珠坦言:“1960年中国登山前辈登顶珠峰的事迹与精神,给了我们1975年再次登顶珠峰的决心和动力,完成了中国人自己勘测珠峰高度的任务。”

  1975年登山队规模庞大,加上登山队、测绘队、高山运输队等在内共434人,还有38名女队员。桑珠所在的是修路队,负责拉绳扎营,被称为登山的先锋队和侦察兵。桑珠回忆,修路队的任务是从6500米开始修路,修到8100米完成,不用抵达峰顶。

  因为天气条件恶劣,四月底和五月初的两次冲顶没有成功,突击队员有不同程度受伤,不得不选择撤退。5月26日最后一次冲顶前,桑珠临时从修路队补充为突击队员。

  5月27日早上8点,中国登山队第三次冲顶。带着五星红旗、金属测量仪器、摄影机照相机和氧气瓶,桑珠和其他突击队员从8680米的营地出发。当天下午2点30分,索南罗布、潘多、桑珠、罗则、侯生福、贡嘎巴桑、大平措、次仁多吉、阿布钦9人成功登顶珠峰北坡,他们被称为“珠峰九勇士”。

  点赞《攀登者》拍得很专业

  桑珠透露,今年4月22日,在珠峰大本营举行《攀登者》关机仪式的现场,桑珠也专程来到活动现场,并与影片主演吴京、张译、何琳、曲尼次仁、拉旺罗布,戏里戏外两代“攀登者”们一起在珠峰留下珍贵的同框合影,中国攀登者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也在珠峰上得到了新的延续与传承。

  早在电影筹拍过程中,剧组就经常给桑珠电话咨询攀登珠峰的专业知识,应该做一些什么准备,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等等。后来,他在上海首映礼上第一次观看了这部电影,当时感觉热血沸腾,终于有一部电影来专门记录攀登珠峰的经历了。

  桑珠告诉记者:“电影拍得很好,作为一个老登山队员,看到这部电影上映感觉非常荣耀!上影有这种胆魄,拍摄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有的电影。让我和中国登山界,看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幕。”

  电影上映期间,有一些电影与真实攀登经历是否一致的争议。桑珠回应,电影《攀登者》已经拍得比较专业了,尽管与真实的登山有区别,但是没有区别就没有艺术感了,观众需要被一些艺术加工的内容吸引来关注这部电影。“吴京、张译这么多知名演员来珠峰大本营主演这部电影,专业敬业的态度让人感动。”

  《攀登者》热映将引发新一波珠峰热

  王勇峰呼吁:“攀登珠峰要理性、科学”

  《攀登者》热映势必再次掀起一波珠峰热。10月10日,与《攀登者》原型之一桑珠一起做客封面新闻时,多次登顶珠峰的中国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峰,结合今年“珠峰大堵车”,呼吁登山爱好者“攀登珠峰要理性、科学”。

  今年5月,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迎来了前所未有热潮,不少没有丰富登山经验的攀登者也慕名而来,挑战珠峰。因为登山人数众多,8000米海拔的珠峰上竟出现了“人山人海”的景象,形成“珠峰大堵车”。登山盛况背后是超过十人丧生的悲剧。

  “珠峰大堵车背后其实是管理问题,一个是环保、一个是珠峰承载问题。”王勇峰透露,今年珠峰南坡上山人数超过一千人、北坡有三百多人登顶,可以说超过了山峰承载。“我们北坡有人数限制,只有300多人上去,但南坡人数多了很多倍。”相比大堵车,登山专业人士更在意山峰的环保问题,“珠峰只有一个,环保问题是全世界关心的,我们北坡有严格限制和管理,我们要求6500米以上至少每人带回8公斤垃圾,这个重量是科学估测的,包括他们上山过程所产生的垃圾,北侧对环境保护要求很高。”

  谈到珠峰攀登热潮,王勇峰其实很欣慰,“相比我们那个年代、相比桑珠队长攀登珠峰的年代,现在登峰的各方面条件都好了很多,不管是保障、道路,还是救援、工具,时代进步、经济发达,所以越来越多的业余爱好者都可以上顶峰。”王勇峰透露,每年大概有几百名没有太多高峰经验的业余爱好者上珠峰,而这个背后确实也引发了一些安全隐患。“今年我们救援队一直在山上,承担了很多救援任务,但还是有人不幸去世了。”

  从登山运动管理者的角度,王勇峰希望尼泊尔政府方面能有更多的限制和管理措施。“我们两边都在交流,关于珠峰管理上面尼泊尔政府那边也在向我们请教,一直都有很好的沟通。我们北侧每年一个是限制登顶人数,另一个是严格控制了登顶人的资质。”

  王勇峰说,北侧登顶珠峰一直是严格执行标准,“上8000米高峰要有7000米以上经验,上7000米高峰要有6000米以上经验。”

  今年南坡“珠峰大堵车”导致超过10人死亡的事故之后,外媒报道尼泊尔政府也在考虑对于登顶人的资质有所考核,其中也希望向中国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的成功经验学习,对于登山者此前的登山履历进行考核和限制。王勇峰说:“我们也一直很希望尼泊尔政府能有这样的限制,让更多的爱好者更科学、安全地登顶珠峰。”

  《攀登者》中的那些细节

  电影《攀登者》的热映,让许多观众沉浸在关于中国登山运动员攀登珠峰那段激情燃烧的往事中,而与电影有关的真实事件、原型人物更吸引着大家想要更多地了解,包括诸多令人关注的细节。

  关于“中国梯”

  很多人对电影《攀登者》中的“中国梯”很感兴趣。桑珠讲述说,1960年那一次攀登,是靠人身当梯子上去的,“1975年我们再次登珠峰的时候,我们汲取经验教训,决定加一个金属梯。这个梯子,从1975年一直用到2005年,才换成了新的。这个梯子很珍贵了,现在已经成了文物,已经进入了登山博物馆。很多国外的人问这个梯子的价值,我说,这是我们登顶的唯一一个金桥。它是航空材质,铝合金,也是我们登山队专门找飞机制造厂做的。因为上山背不了太重,那种材质在当时最轻便的。一共有五节,可以衔接一起的。”

  对于《攀登者》编剧阿来,桑珠说:“阿来前前后后采访了不少登上珠峰的前辈,还专门到拉萨那边去采访过的,积累了不少素材。他是一位出过很多书的好作家,我也很信任阿来在《攀登者》中的写作。”

  关于“黑牡丹”

  在电影《攀登者》中,对唯一的女性攀登者“黑牡丹”的形象表达比较少。她的原型人物则是1975年登上珠峰的唯一一位女登山队员潘多女士。中国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峰,给大家介绍了潘多女士的情况。

  “潘多老师是我们国家老一辈的登山运动员,她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就成了国家队的队员,在她那个年代创造了女子登山的世界纪录。潘多老师一直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登山队员。在1975年的时候,她是女子登山队的副队长,肩负着很多的责任。我们在1975年登山的时候要创造的纪录,一个是珠峰顶上人数最多,还有一个是要有女子登山队员登上顶。当时女子队员有几个,最后还是潘多老师登上了珠峰。她在世界登山界是非常有名的。《攀登者》这个电影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拍出来,可能对潘多老师的描述不是太多,我想跟电影时长也有关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