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经济  杂谈

杂谈印糕板 - 江干新闻网-首页

  2016年9月份我自驾车游了一趟宁波,来到南塘老街的一家菜馆名日“梅珑镇”。走进店堂便一眼望见了墙上挂满的一块块形态各异、泛着岁月痕迹的印糕板。我对它一下子来了兴趣,拍了好多照片,回到家对它研究起来。

  其实杭州与宁波的民俗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杭州钱塘江北岸,特别是江干一带很多人家祖上都因为钱塘江南岸坍江,逃难来到北岸的,这些人家近的来自萧山、柯桥,远的来自宁波、余姚、绍兴等,人来到这里,便把当地的民俗文化也带到这里。

  记得我小时候听奶奶说过:彭埠一带,每到逢年过节、造屋上梁、添丁进口、拜寿婚嫁,家家户户都要用米粉来做一些糕团。糕团往雕了花的模板上一扣,倒出来就是一个精美的小糕点,再放到灶台上蒸一蒸,既香甜又美观。这些做糕点的雕花模板,就叫印糕板啦!

  老杭州人一说到那份人家的兄弟姐妹相貌长得非常相似,就会用“活脱脱像模子里印出来”的话来形容,这里说的模子就是印糕板。用印糕板做出来的糕,是儿时杭州人舌尖上滞留不去的滋味和心底难以忘却的记忆。

  说起杭州印糕板,其历史悠久。杭州自古以来就以“鱼米之乡”著称,孕育了悠久的稻米文化,同时从稻米文化延伸出丰富多彩的江南民间艺术。雕花印糕板作为杭州地区工艺品的典型代表,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记载:江南杭州一带糕团点心花样有“金银炙焦牡丹饼、杂色煎花馒头、枣箍荷饼、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清代著名学者袁牧在其饮食著作《随园食单》中糕的制作中提到“杭州金团鉴本为桃、杏、元宝之状和粉揉成,入柳中变成,其馅不拘荤菜。”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姜彬先生主编的《吴越民间民俗》一书中也认为,“自南宋后,民间的糕点花样制作发展更快,除了手捏点心,更有用木模磕出糕形后再加烤煎。”可见杭州印糕板的历史可追溯宋代,至清代达到鼎盛。

  因为“糕”与“高”诣音,遇到时令气节时登高叫糕,就有步步登高之意。在杭州地区,稻米文化丰厚的地方,糕更是有各种各样,大的小的,花朵形,寿桃形,动物形等。印糕板一般采用杂木,白杨木,大户人家会用紫檀红木等高档木材做为印版的原材料。一块木料要经过锯板、打糟、雕琢而成。雕刻技艺一般吸收东阳木雕的某些特点,采用阴雕浅雕刀法,其雕刻风格有细刻精雕的,如“龙凤”“如意”“三牲”;也有粗犷精炼的,如“寿桃”“花卉”等,所刻的印糕板凹面呈梯形,要求便于操作,脱模爽快,不粘粉垢,糕模图形案的雕刻风格朴实,手法简练,以神传形,每块糕模式样布局合理,构图简洁,图案丰富,洋溢着幸福、吉祥的味道,它所表达的主题,既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又要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具有实用与美观统一的特点。

  拿着拍来的照片,看着满墙挂着印糕板的照片,回想起奶奶说的老底子的事情,想象着做印糕的忙碌,我似乎又回到了童年的快乐生活场景:灶头上呼呼地冒着热气,大人们双手在米粉缸里揉着米粉团,孩子们围着桌子,争着做印糕,点红水,扇扇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