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阜阳生活  旅游

培育人才、生态共建、文化一体化 委员积极建言“长三角一体化”

2019年,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按下“加速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成为今年两会的绝对热词,省政协委员们围绕怎样加速融入长三角积极建言献策。

陆峰:着力推进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也是长三角教育合作中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省政协委员陆峰认为,目前我省职业教育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我省与长三角其他地市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仅仅是少数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还停留在生源和用人的输送等低层次合作阶段,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离‘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陆峰委员建议,我省应建立长三角职业教育对接交流合作机制,凭借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个东风,消除长三角职业教育对接交流合作中存在的一些政策性、体制性障碍,要让职业教育活起来。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扶持一批办学水平B类以上的中职学校重点,重点打造具有引领作用的A类学校,培育一批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叫得响的职业教育品牌学校。

计京旺:积极培育人才夯实农业推进新型工业

“为加快安徽的经济发展,必须要积极培育开放意识和重视人才的观念。”省政协委员计京旺表示,融入长三角,人才是关键。“要加大各方面的开放力度,借鉴其他地区优秀的发展模式,建设一批对外交流合作区,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发展对外交流。”计京旺建议,我省要将重视人才的观念落到实处,通过各类政策吸引优秀人才留用安徽,为安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安徽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应当坚持农业的基础发展地位,发展安徽地区的特色农业,将安徽打造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农产品深加工基地。”计京旺告诉记者,安徽也应当坚持开放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培育新兴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实现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工业强省、经济大省的稳步跨越,从而在长三角的融合发展中创造新辉煌。

骆毅: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环保新格局

“生态环境一体化是安徽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面。”省政协委员骆毅告诉记者,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把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摆在全省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在三省一市中率先成立高规格的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大力推动基础设施联通、科技创新联手、产业发展联动、生态环境联治、区域市场联建、公共服务联网等重大合作事项稳步推进。

骆毅委员建议,我省应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形式,充分利用好上海、江苏、浙江广阔的市场和先进的技术共同保护和开发安徽的生态保护区。“安徽提供自然资源,与上海、江苏、浙江对生态保护区进行保护和适当开发,共同发行山水林田湖草专项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

吴椒军:保护历史遗留资源推进长三角“文化一体化”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基础建设方面不难推进,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放在文化一体化上。”省政协委员吴椒军告诉记者,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很多具有共同记忆的碎片,应当得到保护开发,使之成为文化一体化的引子。

“皖南上海小三线建设发展对皖南工业的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文化建设等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吴椒军告诉记者,许多原皖南上海小三线工业遗址厂房址默默矗立、荒草丛生。“安徽作为这段历史的另一个主角,特别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安徽应该有所作为。”

为此,吴椒军建议,由省级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在皖南建立上海“小三线”工业遗址博物馆,选取典型厂址建立历史纪念档案馆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加强对皖南上海小三线建设发展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把渐渐模糊的历史碎片系统化、数据化、可视化。

程晓醒:承接产业转移打造皖北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皖北地区是安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阜阳作为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和创新要素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桥头堡,皖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如何加快推进以阜阳为代表的皖北地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打造皖北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成为省政协委员程晓醒关注的话题。

通过半年多时间的实地调研,程晓醒委员提出,要加大承接产业转移政策支持。“在工业招商企业电价补贴、节能降耗指标基数、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深化省际合作共建,增强苏皖合作,探索‘飞地经济’,充分发挥现有合作共建园区的平台和承接作用,有序推进长三角区域和省内产业‘北移’。”程晓醒说。

她建议在编制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时,适当核减皖北耕地保有量、核减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把人口数量作为分配建设用地规模的重要依据。同时,在新兴产业布局方面,程晓醒建议结合皖北各市产业现状,重点围绕现代医药、文化旅游、大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制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在全省产业规划和“三重一创”布局,以及省“一室一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成果转移转化中给予皖北更多支持。(记者 张毅璞 彭旖旎 徐慧媛 聂静洁 严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