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阜阳生活  旅游

讲述大别山区“精准扶贫”故事 影片《大事》定档3月上线

日前,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胜利召开,一部“精准扶贫”题材的故事片《大事》登陆全国院线(影城)。这部由安徽美好时代影视公司、安徽无限精彩影视公司、安徽泽深影视公司联合出品的影片,通过时空交错的架构,将“脱贫攻坚”与“红色革命历史”水乳交融,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

3月10日,该片在合肥首映,本报记者专访编剧郭明辉,讲述《大事》背后的故事。

三个人的“头等大事” 脱贫攻坚历史节点的冲突故事

一个柔弱的女子在母亲的监督下努力“脱单”,一个好强的乡长要完成上级下达的“脱贫”任务,一个倔强的老头要兑现七十年前的承诺。三个人的“头等大事”,在“脱贫攻坚”的特定历史节点上发生冲突,他们各自的愿望如何达成?

在全国进行“扶贫”攻坚的背景下,本片从一个侧面及时反映 “精准扶贫”的努力和成就,见证了这一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尤其提出“精神扶贫”的理念,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话题性。

据了解,出品方为了打造这部影片,精益求精,历时三年多,力争接地气,聚人气。该片编剧郭明辉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潜心创作剧本,该剧本曾入选2017—2018年度中宣部剧本孵化计划、2020年安徽省重点文艺项目。2020年5月初,主创团队多次走进大别山寻找创作灵感,本片的主演、著名艺术家张光北、著名演员云兰、朱宏嘉、贾旭明、赵千惠等,克服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既锤炼了艺术触觉,也成为“脱贫攻坚”这场战斗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扎根“情感基地”

巧遇两个“坚守”故事

大约十年前,正在创作长篇小说《坚守》的郭明辉经常前往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寻访搜集故事。在大别山腹地搜集素材时,他了解到许多革命战争年代发生的感人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让他印象深刻:大别山深处某村,一个独居的老人,经常问路过的人,解放军什么时候回来?因为当年救过他的一位解放军“妈妈”答应过他一定会回来,所以他一直等着,从七八岁等到年近古稀……

“听到这个故事,我当时就被震动了。遗憾的是,因为故事是经多人转述,没有找到故事的主人公——那个守诺的老人。”但是,这个关于“爱”和“诺言”的故事却在郭明辉的记忆中扎下根来。

时光荏苒。2017年春,因工作原因,郭明辉前往岳西县参加一个学习交流活动。岳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也是曾经的贫困县。“在2018年8月省政府批准岳西退出贫困县之前,在这片深山密林中,不仅深藏着许多红色故事,也游荡着贫困的魔影。”2016年秋天,正在创作舞剧《立夏》时,郭明辉曾把这里作为备用的扎根生活的“情感根据地”。

“那次活动与创作有关,一帮讲故事的人在一起,讲故事自然必不可少。偶然的机会,听说某村一个符合移民搬迁条件的孤寡老人,不愿下山住新房,多次劝说无效,一心一意守着几十年的老石屋生活。”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郭明辉立刻想到了那年在大别山区的那个老人的故事。于是,他立刻将上述两个老人“合并”成了一个人,两个故事也“合并”在一起:在移民扶贫的关键时候,一个孤独的老人守着老石屋不愿下山,只是为了恪守他当年对解放军“恩人”的一句诺言,几十年苦苦守候,期待愿望圆满……就这样,这个“并案”的故事开始发酵,酝酿,期待逐渐成熟。

深入山村挖掘

融入精准扶贫题材

决定写作这个故事的时候,郭明辉就一直犹豫,是写成小说、舞台剧,还是写成电影?就在这时候,偶遇一位影视公司的朋友,聊天中得知,他正为找不到反映“精准扶贫”的剧本而犯愁。就在这个时候,郭明辉突然想起了那个久已酝酿的故事,“我俩通过进一步沟通,于是决定,创作一部‘精准扶贫题材’的电影剧本。”

“作为重大的国家行动,‘精准扶贫’已成为举国共同关注的话题。 毫无疑问,这一伟大创举,必将载入人类文明史册,作为时代的见证,文艺当然不能缺席。”然而,如何更好地表现这一重大题材,也成为郭明辉彼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有句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故事何尝不是如此?如今,“扶贫题材”的故事很多,如何创作出一个“不一样”的故事,确是不易。“思量再三,结合我所了解的‘精准扶贫’,我决意继续在‘合并’的故事中挖掘。不过,我知道,不能为‘特别而特别’,那样将会失去特别的意义。”

在研究如何再将上述那个“承诺”的故事“合并”到“扶贫题材”时,郭明辉决定再上大别山,到那块“情感根据地”中去寻找答案。经过走访和调研,在岳西县冶溪镇石咀村、包家乡鹞落坪村,见到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场景,也了解到村民乔迁后的喜悦和对故园的留恋。他了解到乡村干部在“扶贫攻坚”的同时,也需要精神意义上的“扶贫”。慢慢地,一个个人物鲜活起来,一个个故事“节拍”连缀起来,一个个场景清晰起来……

探访回来的大约两周,郭明辉完成了剧本的大纲和人物设计,命名为《头等大事》(后改名为《大事》)。故事大致是:一个柔弱的女子(苏小铃)在妈妈的逼迫下努力“脱单”,一个好强的乡长(贺东方)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一个倔强的老头儿(陈铜锣)要兑现七十年前的承诺。三个人的“头等大事”,在“扶贫攻坚”的特定节点上发生冲突,他们各自的愿望如何达成?该剧从一个侧面反映“精准扶贫”的努力和成就,并提出不仅要“物质扶贫”,还要再“精神扶贫”的思考。

精雕细琢作品

加入岳西高腔突出地域文化

在历经三个多月的写作和修改后,剧本最终完成。2018年7月,该电影剧本入选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2017—2018年度电影剧本孵化计划”。

为了进一步“打磨”剧本,郭明辉再一次走进大别山,住进“根据地”。当时正值酷暑,大别山区多雷雨和滑坡,为了‘精准’完善剧本,这些困难在郭明辉看来都不是困难,“我跟着两名当地的扶贫干部,在不打扰他们工作的前提下,山上山下来回跑,田间地头,茶园菜地,小镇集市,凡是能走到的尽量‘精准’地走一走,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半个月下来,我情绪准备饱满,静下来反思剧本,果然发现一些不足,于是马上作出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去岳西,郭明辉还邂逅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岳西高腔”,深为其古朴而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打动。“我想,作为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戏曲艺术,‘岳西高腔’一定包涵着大别山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向专家和民间艺人请教,了解到其果然非同凡响。于是,在修改剧本时,结合故事情节,郭明辉将“高腔”作为一个艺术元素,贯穿其中,以便更好地塑造人物,同时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增加诗情画意。

播下“喜”之种子

蕴含着巨大正能量的故事

电影《大事》是一部“精准扶贫题材”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爱和承诺”的故事。陈铜锣的故事是“爱和承诺”的故事,苏小铃的故事也是“爱和承诺”的故事,而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精准扶贫”更是一个“爱和承诺”的故事,一个蕴含着巨大正能量的中国故事。

中国有句老话:大树底下好乘凉。是的,国家的“爱和承诺”就是对贫困群众洒下的那一片滋润人心的荫凉。郭明辉说,关于本剧的类型定位,当初曾颇费踌躇。“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要写出‘正气’和‘喜气’。因此在剧本的构思之初,我有意播下‘喜’的种子。”

在电影剧本《大事》中,围绕着“扶贫”这一“主线”,还有两条“副线”:一个女人(苏小铃)想要解决婚姻大事,一个老人(陈铜锣)思念妈妈。从本质上说,这两条线都关乎人性之大爱,都包含着中国式的“喜”。因为这是一个“扶贫”和“红色”兼容的中国故事,这种“喜气”是骨子里的,应该容易与观众达成一致。

因此,如果要设定电影《大事》的类型归属,“我想,一定包含如下几个关键词:扶贫、剧情、喜剧、主旋律。”

韩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春天吃什么水果好
  • 编辑:朴敏英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