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生活  美食

记住乡愁 憧憬远方——安徽打工家庭的异乡春节

  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安徽省阜阳市60岁的苑和老伴孙荣珍开始更加忙碌起来。买菜、剁馅、和面,香喷喷的圆子在金黄的油锅里翻滚,“还要炸馓子和麻叶儿(一种片状撒上芝麻的油炸面食)呢,小孩子爱吃。”

  孙荣珍疲惫的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4岁的小孙女在厨房门口探着脑袋,等着奶奶给他先“尝尝鲜”。

  距离春节只有三四天时间,清晨5点多,苑一家租住的偏僻的农贸市场民房小院里还是热火起来。在冬季皖北尚且浓重的夜色中,老两口将炉子、油锅等搬上三轮车,顶着冷风,前往阜阳市区卖油条。

  大约10点结束了早点生意之后,苑夫妻则要赶往阜阳市中心最著名的小吃一条街“六纺街”,去给大儿子苑亚洲家的小吃店帮忙,直到晚上11点。

  苑所说的老家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朱寨镇。30年前,由于农村老家的贫困,苑带着吃不饱饭的家人来到几十公里以外的阜阳市区卖早点讨生活。

  “我们做的是小本生意,以前要供4个孩子在城里生活、上学,一直没攒下什么钱。”苑说。如今,他和大儿子、儿媳一家以每个月800块的租金同住在一处农贸市场附近的民房里,日子过得简朴而充实。

  在劳动力输出大省安徽,苑和孙荣珍可以算是比较早的一代农民工“候鸟”。他们飞向城市觅食,在春节这样的日子里,不管温暖与否,他们会“飞回”家乡,将一年的收获带给父母和亲人,享受宝贵的家庭团圆。

  如今,这样的“候鸟”生活开始在他们的儿女身上传承。小儿子在阜阳市从事销售工作,成为在公司上班的“白领”,大女儿远去深圳打工并成家定居,二女儿则在安徽省芜湖市打工定居。

  虽然离老家只有几十公里的距离,但对于苑夫妻来说,老家已经成为如今年年春节时的遥望。而他们所在的阜阳,也成了春节不能回家的儿女们的遥望。

  今年春节,两个儿子和媳妇带着三个孙子孙女将陪伴老人一起过节,两个女儿则不能回家。

  “大女儿苑梅在深圳7年了,以前每年都会回来的,最近几年因为有小孩要照顾,所以回家的次数也少了。我们能理解,南方比较暖和。”苑说,以前女儿回来看我们,每次离开心里都挺难受的,现在时间久了,慢慢也习惯了。

  “阜阳这边过年要包饺子、炸圆子、馓子和麻叶儿,还要准备红烧排骨、米粉蒸肉、糖醋鱼、牛肉汤、粉丝鸡汤等等。大年初一早晨,吃汤圆是必须的,象征着团团圆圆呗,中午和晚上都是要吃饺子的。”孙荣珍说,平时生活节俭的老两口在春节前把厨房堆得满满的,打算让孩子们“多吃点好的”。

  大红的鞭炮、火红的春联和福字,像所有中国家庭的父母一样,苑两口子把春节需要的东西早早准备齐全。今年春节,老两口除了给在身边的孙子孙女准备了压岁红包之外,还特意多做了些家里的小吃,准备带去深圳。

  “年初三,我们俩还有大儿子一家三口打算坐火车去深圳看看大女儿。”苑谈起春节的这次出行计划笑得很是开心,“以前生意太忙,家里的事情也多,好多年都没去大女儿那边看看,今年决定到深圳去多呆些日子,正月十五再回阜阳。”

  苑和老伴的心情与带着大包小包回乡过年的儿女们没有差别,他们也早早地开始准备要带给女儿一家的东西,想要把家乡的春节和年味带去遥远的深圳,让女儿用另一种方式“回家”。

  谈及新年愿望,一家人的答案都特别简单:孙荣珍说自己“没啥想法,大人、小孩平平安安就好”;大儿子苑亚洲则腼腆地说“想着生意能越来越好,早点在城里买套房子”。

  “当然是希望一年比一年好!”作为一家之主的苑笑着回答,眼睛眯成一条缝。爆竹声已经时不时地回荡在这个异乡的城市中,然而苑还是决定不到除夕前不休息,“街上现在人多,还有人得吃早点啊。”

  在这个安徽省人口最多的交通枢纽城市里,每天有几百人会从苑夫妻的手中接过热乎乎的油条,再行色匆匆地奔向自己的生活。而中国有两亿多农民工,和这对夫妻一样,选择为了下一代的美好生活远离家乡。

  在这个春节,他们用返乡疏解一年来的乡愁,而他们的儿女,也渐渐地在异乡开始明白什么是乡愁。无论返乡还是留在异乡,团圆,都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和渴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