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文化  文化

聚焦阜阳民间文学 关注阜阳民间故事

  阜阳历史悠久,人文昌明,长期以来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作为阜阳非遗的重要内容,民间传说却很少得到关注。

  2005年开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组织在全市开展了非遗普查工作,并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阜阳卷》,其中名列第一大项的,就是民间文学。

  阜阳民间文学题材丰富,分布面广,是此次普查项目的重头戏,共有63项,占整个普查项目的30.29%,主要有、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例如家喻户晓的《经锄楼的传说》、《徐广缙的故事》等。这里不仅有大量口头民间文学,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写下的不朽作品。远在周朝,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汝汶三章》,记载了阜阳人民的歌声。

  据调查,民间文学面广,基本以为主,城市乡间,妇孺皆知。其中有一部分,已在建国后的多次民间文学普查中被搜集整理,编印成册出版发行,如《徐广缙的故事》、《界首民间故事选》等,也有一部分面临失传。

  著录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阜阳卷》的60多项民间文学考察,其中民间故事、传说约占40项左右,其中关于地名的来历、地貌的成因、动植物异闻方面的,计约25项左右,所占比重近六成;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民间传说有15项左右,约占三分之一,涉及的主要人物有管仲、甘罗、姜子牙、刘备、刘锜、朱元璋、刘伯温、李自成等;另有少数是关于民间习俗、节日、庙会和其他方面的,约占10%左右。

  有学者指出,此次搜集的40多项阜阳市民间传说,只不过是丰富多彩的阜阳民间传说中的“冰山一角”而已。大量较著名的高质量的民间传说尚未被搜集到,如颍东区插花庙来历、杜康造酒醉刘伶、颍泉区梳妆台、颍州区掩龙庙的系列传说等,都未受到关注。

  通过对这些民间传说思想内容的考察,可以发现其中的文化内涵。这些民间文学,既反映了阜阳人民勤劳、淳朴、勇敢、善良、不畏、敢于斗争的品质和情操,也反映了这里的人民追求真理、追求幸福、追求美好生活的。

  在颍上县搜集的《管鲍让金的传说》中说,一天,鲍叔牙发现了一条双头蛇,随后被管仲一箭射中,变成了一大块闪闪发光的金块。管仲将金块捧起交给鲍叔牙:“蛇是你发现的,金子应交给你。”鲍叔牙说:“蛇是你射死的,金子应该交给你!”二人正让来让去,一位白胡子老头拄着拐杖出现了:“你们小小年纪,能相互让金,不谋,必成大器!”

  这个故事与《史记·管晏列传》中的记载大相径庭。《管晏列传》中写管仲“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丝毫没有谦让的成分。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皖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宏说,老百姓看重的历史人物的品质,渴望用原则维系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以便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出发点必然导致民间传说中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创作的驱动力和的评判标准。

  刘宏说,表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民间文学的主题,更是阜阳市民间传说思想内容的主旋律。在这次搜集到的民间传说中,有很多篇章都是表现劳动人民传统美德的。传统美德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将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作为百姓的行为准则和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并由此演绎出一些丰富生动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来。

  在临泉老集镇《驿口桥的传说》,押运钱粮的车队由此经过,丢了一袋银子失而复得且分文不少,有感于这里民风淳厚,道不拾遗,拨款在此修建了“驿口桥”,以感谢百姓的美德。在颍上县刘集镇流传的《汪九坛的传说》中,一位姓汪的老农拾到一包银子,坐在道旁等失主来寻找,失主因大量失而复得拿出十两作为酬谢,汪老汉坚辞不受。于是失主邀请他到集镇上小饮几杯并买了一个猪头作为礼物送给汪老汉。汪回到家中,其妻怨怒,夺过猪头扔到了水塘中。汪下水塘捞猪头,意外地一连捞出九坛银子,从此发家致富,并得了个“汪九坛”的雅号。诸如此类的众多故事、传说,充分体现了阜阳民间传说崇尚传统美德的价值取向。

  在颍上县城东四里,颍岸有一个村庄叫龙王庙村,现在更名为沙北村。这个村子为什么叫龙王庙村,有这样一个关于龙王的故事:唐初,颍上县百社村有个叫张斯的人,夫人石氏,生有9个儿子,他曾在河南南阳做过照灵侯。罢官归里后,经常到一处叫“焦氏台”的河边钓鱼,有一天,焦氏台突然出现一座,他走进去后成了龙王。

  后来有一天,他对妻子说,“外地有一个叫郑祥的人,也是龙王,他要与我争地盘,我们约好明天进行决战,谁赢了,这个地盘就归谁管。你转告9个儿子明天去为我助战。”张斯的9个儿子父亲的话,帮助父亲打败了郑祥。

  这是流传于颍上的《龙王庙的传说》,你不要以为这全部是没有根据的“戏说”。历史上,张斯实有其人,隋初南阳人,曾游幕于颍州。唐武则天景龙年间做过宣城县令,以才能卓越著称,因故罢归住在颍上百社村,《颍州府志·纪闻》中就有张斯变龙王并与郑祥远争龙宫的故事。

  在民间文学中,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往往融史话、、仙话为一炉,并经过民间的集体再创作,打上了鲜明的民俗文化的烙印。

  颍上县的歪歪井和清凉寺的故事是关于明代开国朱元璋的民间传说。颍上县半岗镇邱家湖有一个歪口古井。相传朱元璋领兵打仗过此处,天气炎热,人困马乏,口渴难忍,恰遇此井。但井水离地面较深,又无提水工具,人马皆不得饮。朱元璋无奈地拍拍井口说:“你不能歪歪吗?”话音刚落,井口倾向一方,井水随之溢了出来,朱元璋人马均得以饮水解渴,从此留下了歪歪井。

  在《清凉寺的传说》中,朱元璋也被描绘成了有的真命天子。清凉寺在颍上县半岗镇,朱元璋打天下时过此处,小憩于殿中。时值盛夏,酷热难忍。朱元璋叹曰:“可否清凉?”言罢顿觉凉风习习,蚊蝇顿无,朱喜甚,即赞曰:“真清凉寺也”。朱元璋称帝后,传旨此寺。

  “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阜阳卷》中的很多民间传说都是原生态的,所以它呈现的形态是朴素的、简陋的,有不少篇目只是粗陈梗概,甚至仅具目录提要性质。”刘宏表示,正因为如此,才为今后的加工整理、利用工作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首先是要将“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民间传说搜集起来,记录形成原始的文本。而民间传说属叙事文学,整理中完全可以丰富情节,增加细节描写,包括的设置,气氛的烘托,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上的准确、鲜明、生动等方面,都应到新的更高的艺术境界,从而使其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更上一层楼。

  在继承发展过程中,既要有民间讲述人的参与,又要具有文学才华的文化人介入,只有将文化人的才华融入其中,才能使原生态的民间传说“源于民间,高于民间”。可以将加工整理后的民间传说编辑出版《阜阳民间传说》专辑,还可以以某些民间传说为题材,由作家创作成小说、戏剧和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为繁荣当代的文学创作做出贡献,使之为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建设新时代的先进文化服务。

  利用丰富的民间文学,为旅游景点的开发增添内涵,是一项成功的经验。刘宏,尤其对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民间传说,可以与开发旅游景点相结合,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例如管仲、姜子牙、刘锜大战金兀术等,都可为相关的旅游景点增光添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