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文化  文化

安徽省出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办法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办法》已经2017年6月7日省人民第11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与管理,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与管理。

  (二)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确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第 各级人民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与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监督管理等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通过订立村规民约,配合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知识,增强全社会意识。

  第六条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捐赠、资助、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第十条 申报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第十一条 申报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的,应当由所在地市或者县级人民提出申请,经省人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人民批准公布。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依照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条例》执行。

  第十二条 历史文化名城批准公布后,历史文化名城人民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批准公布后,所在地县级人民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批准公布后,所在地市、县人民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街区规划。

  规划应当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

  第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规划确定的核心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按照以下方法划定:

  (一)各级文物单位的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地下文物埋藏区的界线,以县级以上人民公布的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为准;

  (三)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内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较为完整、历史建筑或者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的地区应当划为核心范围,在核心范围之外划定建设控制地带;

  (四)历史文化名城的范围,应当包括历史城区和其他需要、控制的地区;

  (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规划确定的核心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应当边界清楚,四至范围明确,便于和管理。

  第十四条 编制规划,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

  规划报送审批文件中应当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经听证的,还应当附具听证。

  第十五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规划由省人民审批。经依法批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报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由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审批,报省人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经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规划,不得擅改。

  有下列情形之一,确需修改的,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

  (二)新发现地下遗址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存,需要列入规划的; (三)发生自然灾害或者重大事故等,导致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存与发生重大变化的;

  第十七条 编制或者修改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应当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的要求。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的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处理。

  第十九条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的要求,不得新建损害传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不得损毁规划确定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不得进行改变原风貌的维修、装饰;不得损毁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范围内文化遗产应按相关,在进行修缮、保养时应当遵守不改变文化遗产原状的原则,不损坏文化遗产。

  第二十条 审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审批机关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将审批事项予以公示,征求意见,告知利害关系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公示时间不得少于20日。

  利害关系人或者对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提出的,审批机关应当研究处理,并回复处理结果。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公示期间提出,审批机关应当自公示期满之日起15日内举行听证。

  第二十一条 对历史文化名村应当实行整体,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

  历史文化名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规划,控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人口数量,改善历史文化名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

  第二十二条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范围内新建、扩建基础设施或者进行绿化配置,确因需要,无法达到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市、县人民机关消防机构、城乡规划、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应当制订相应的防火安全、防洪排涝、景观等保障方案,明确相关布局、措施等。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范围内改建、翻建建筑物,因保持或者恢复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的需要,难以符合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的,在不突破原有建筑基底、建筑高度和建筑面积且不减少相邻居住建筑原有日照时间的前提下,可以办理规划许可手续。

  第二十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范围内,因实施规划需要依法征收房屋,或者对项目和设施实施停业、转产、关闭、拆除等,导致所有权人或者经营者权益受损的,实施规划的人民应当依法予以补偿。

  第二十四条 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因不力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由省人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评估论证后,提请省人民将其列入濒危名单,予以公布,并责成所在地市、县人民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完善制度,加强工作。

  第二十五条 市、县人民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建成年代较久远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普查,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确定为历史建筑并建立档案:

  (一)具有与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相关联,在城市发展建设史或者某一行业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具有所在地域或者民族的建筑艺术特点、一定时期的典型建筑设计风格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三)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建筑形体组合或者空间布局反映一定时期的建筑工程技术和科技水平;

  第二十六条 市、县人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文物主管部门编制历史建筑图则,报本级人民批准后公布,并将和使用要求书面告知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和物业管理单位。

  前款所称历史建筑图则,是指为、利用历史建筑提供科学依据的文本及图纸,包含历史建筑基本信息、范围、使用要求等内容。

  第二十七条 市、县人民可以与历史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签订历史建筑协议,对历史建筑的义务和享受补助等事项作出约定,落实历史建筑的责任。

  市、县人民鼓励有能力的单位或者个人采用认保、认养、认租、认购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原址。

  第二十八条 鼓励根据历史建筑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利用,可以用作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地方文化研究等场所。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规划的;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市、县人民因不力,导致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被列入濒危名单的,由上级人民通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