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文化  文化

阜阳剪纸:刀与纸的“舞蹈”(图

  人民网合肥11月10日电(韩震震 苗子健)“在我之前的老艺人,没人靠剪纸挣到过钱,大部分人生活艰苦。”吴青平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阜阳剪纸艺术代表人物之一,她这句话的背后,是千百年来剪纸艺术传承的的坎坷之。

  阜阳剪纸,历史悠久。在花木兰的《木兰辞》中,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有人以此考证,认为“花黄”就是阜阳剪纸中的头贴剪纸,并推断阜阳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北朝时期。

  古往今来,寓意吉祥的阜阳剪纸,在民间一直广泛应用。但老艺人们只是逢年过节,遇婚庆喜事才开始忙活。平时,心灵手巧的他们,大都还是种地为生。

  关于阜阳剪纸的老艺人形象,《程建礼与阜阳人物剪纸》一书中曾有描述。程建礼是阜阳剪纸的代表人物,2002年被评为中国剪纸大师,书中对他的描述,出自另一位著名剪纸大师刘继成。

  刘继成在书中这样回忆:“灿烂的夕阳给淮河撒下金鳞,也把古老的文峰塔映像得端庄、雄奇。聚集在塔下的一群男女老幼争相观看一位个头矮小、黝黑的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只见他两脚泥巴蹲在地上,左手捏纸,右手握剪,纸在剪口下随意蠕动,红纸屑顺之飘落下来,积了厚厚的一层。这是我二十年前第一次看到民间剪纸艺人程建礼。”

  平时面朝黄土背朝天,需要时拿起剪刀,一双粗糙的手又是那么灵动,在这片皖北平原上,一代代老艺人们,就这样一点点传承积累阜阳剪纸的艺术。如今,传统多样的题材、丰满严谨的构图、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的艺术特色,都让阜阳剪纸享有盛誉。

  新中国成立后,阜阳剪纸得到了较快发展。1976年起,阜阳文化部门普查统计出近千名剪纸作者,陈之仁、程建礼、贾培秀、戴氏三姐妹等等。1987年、1996年,阜阳两次召开了全国剪纸学术研究会。

  2006年,阜阳剪纸被命名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阜阳剪纸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阜阳市颍州区又被文化部批准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老一辈艺人对阜阳剪纸贡献很大,但靠艺术生活却很难。”吴青平说,这种状况直到她这一代,才开始逐渐改变。

  吴青平小时候就很喜欢剪纸,2003年起,开始专心从事剪纸的学习和创作。当时,朱堃英和程建礼是阜阳剪纸的巅峰人物,吴青平分别向他们学艺。

  学艺时,有师傅告诉吴青平,剪纸是要饭的生意,劝她不要以此为生。但2004年的一件事,让她相信,这一切都会改变。

  当时,吴青平在合肥一商场门前,争取到一次办剪纸展览的机会。展会开始后,人气爆棚,她发现大家非常认可剪纸的文化和作品,更让她第一次从剪纸上赚到了钱,“当我把首次赚来的800元交给朱堃英老师时,老人家哭了。”

  在迎接2008年奥运会时,吴青平用自己的行动,再次让所有人注意到了阜阳剪纸。在迎奥运倒计时一周年的晚会上,吴青平和她身后那幅世界上最大整张红色宣纸作品《和谐中华》成为全场焦点。

  “民间艺术的传承需要产生价值,这样才能让有手艺的人有地活着,有能力去钻研。”有了成功的经验,吴青平开始逐渐打造自己的品牌“青平坊”,希望以此促进阜阳剪纸的发展。

  随着阜阳剪纸名气的提升,如何促进其产业化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2009年,阜阳开源剪纸艺术有限公司成立,开始公司化运营阜阳剪纸,2011年,该公司被安徽省文化厅授予“省文化产业示范”,2015年被安徽省文化厅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

  “有国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阜阳剪纸的事业肯定会越来越好。”阜阳开源剪纸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淑勤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