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文化  影视

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师傅搞av

  【中国制药网 市场分析】近日,“2016中医传承·北京论坛”成功召开,与会嘉宾和名老中医代表共聚一堂,交流了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探索新时期中医药传承的新方法、新思路。

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师傅搞av

  
  中医药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经验和实践经验,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传承是中医药的生命之根,是其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近日召开的“2016中医传承·北京论坛”上,与会嘉宾和名老中医代表共聚一堂,交流了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探索新时期中医药传承的新方法、新思路。
  
  中医药传承取得成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教司副司长金二澄表示,中医药传承工作,以总结、提炼和传承发扬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重要成就与技术专长为主线,以研究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和提高疗效为核心,以培养能够真正把握中医药特色内涵和思维特点的杰出人才为目标,全面系统地体现了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经验、智慧和特征,重视并且抓好中医药传承工作,对于实现中医药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抓实抓好传承工作意义重大,同时任务艰巨。”金二澄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年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北京市作为中医药发展的“高地”,长期以来在中医药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
  
  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说:“古之师承,有业师授受、家学相传、私淑遥承多种,其间名家辈出,学派流衍,旧有建树者甚多,或续其余绪者,或与师齐名者,或青出于蓝而甚于蓝者,皆源远流长,蔚为大观。”早在1990年,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对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做了概念上的界定,即“有独到的学术经验和技术特长”“疗效卓著,技术精良,医德高尚”。当前,我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工作已经开展了16年,全国已先后认定5批共2871位名老中医,包括第五批在内的5000余名徒弟和1000余个传承工作室。
  
  国医大师、中日友好医院晁恩祥教授表示,历代医家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中医药学专著,从古至今的师承教育促进了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自古以来存在的师带徒以及家传等方式,培养了难以计数的中医大夫,也有人通过多方拜师而博采众长,吸取他人经验,提高自己的诊疗技能,各种方式的师承教育使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得以流传及发扬。
  
  中医药传承要创新转变
  
  “但是,随着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传承工作做得仍然不够。”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认为,当前中医药传承有几个误区:首先是对传承的态度不当。有人把传承当成个人的事。传承应该是整个行业、整个单位的事。还有人把传承工作当成一个项目,有项目的才传承,没项目的就不传承。其实,传承应该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是我们的主要任务,而不仅仅是一个项目。其次是对传承目的的认识有误。有人认为传承是为了名利。真正的传承应该是为了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要进一步将中医药传承工作推向纵深,屠志涛强调,必须在5个方面进行转变:一是从自然人向法人转变。现在很多老中医都是自然人,成立工作室后就可以向法人转变,作为一个单位来开展传承工作。二是从个体传承向流派传承转变。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可以分成几大类,打破个人的隔阂,建设大的学派平台。三是从传统传承向现代传承转变。传统的中医药传承就是跟师、抄方、出诊、听听讲课等,现代传承应利用科技、网络、大数据等手段来提高传承水平。四是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传承转变,实现医药融合。五是从传承项目向智库转变。一个老中医工作室应成为一个智库,“小机构,大平台”。传承工作的目标,是要有标杆性的人物,标志性的成果,形成有标准的传承工作,以推进中医药发展,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院长、施今墨名家研究室、祝谌予名家研究室薛钜夫表示,对于名医名家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如何结合时代发展加以继承和发扬,是需要探讨的重要命题。人才培养、尊师重教、医德、医术、医能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词。阻碍中医药发展的症结在于人才的匮乏,所以,人才的培养是传承重要一环。当前,众多权威同道针对中医药传承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陈可冀院士认为,传承是为创新发展,传承中医思维要与时代接轨。施小墨先生认为,传承,传的是医德、医风、医技、医能。祝肇刚先生认为,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十分必要。
  
  中医药传承有三个抓点

  
  王琦认为,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挖掘、整理与继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传统的师承赋予时代的内涵,通过一系列研究,争取回答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是什么,如何学习和掌握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如何提高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重复性、可学习性、可推广性,以期通过这样的研究,为中医药研究的系统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模式和样板,对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中医传承有三个抓点,为徒要做到‘三个承’,为师要做到‘三个传’。”王琦如是破解中医药传承难题。为徒“三个承”,承的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人文精神。学术思想是指反映名老中医的观念、见识、认识,是理论层面,是对规律的提炼和总结。临床经验是名老中医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长期积累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且可以被重复的。人文精神是指精神文化层面,应包括名老中医治学思想、医德医风、人生理想、价值追求的精神内在,对造就新一代名医有良好的引领、教化和塑造作用。而为师“三个传”,传的是“三个鲜”,即鲜明的学术思想、鲜活的临床经验和鲜亮的学术/应用价值。王琦解释说,鲜明的学术思想,是指思想要有人性特征,有独到见解,与众不同;鲜活的临床经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即体现“疗效卓著、技术精良”;鲜亮的学术/应用价值是能重复应用、重复验证。
  
  王琦认为,过去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和研究,多为回顾性的个人学术经验的理论研究,缺少通过整合产生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医家流派、理论体系。以往的传承内容,侧重于对名老中医成功经验的整理、总结,缺少对名医传承断裂及宫廷医学衰落原因的分析;过去对名医名方的研究大多体现在文献研究层面,缺少名医名方的临床验证以及相关重大疾病的临床基础性研究,缺少对北京地区名医名方评估体系的建立。而在现行制定的传承各类考核指标中,大多数考核都是针对学术传承人的,对于指导老师很少有具体要求。王琦呼吁,师承工作应该是双向的,“传”和“承”同等重要,应对指导老师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要以造就新一代名医为己任,仅仅要求指导老师按期批阅学术继承人书写的医案、心得体会等,难以达到培养目标。
  
  通过“三个承”和“三个鲜”,王琦提出中医药传承要实施“三个一”工程,,即一个名师,一个青年名师,一个病种;传承要进行“三建设”,即建设传承室(站)章程、传承室(站)手册、传承谱系。
  
  “中医学的发扬光大,有赖于中医人;中医人的代代相传,有赖于中医魂;中医魂的固守熔铸,有赖于学术传承。”王琦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