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文化  影视

广州中医药大学60周岁了,武田沙树

光明网11月17日讯(记者雷爱侠)今天,广州中医药大学举行建校60周年新闻发布会,王省良校长回顾了学校60年来的办学历程,主要成就,及校庆活动安排,并和相关领导、嘉宾共同开启纪念学校建校60周年专题宣传品首发仪式启动球。

11月18日校庆当天,校庆广场揭牌仪式、60周年纪念大会和文艺汇演等活动将陆续举行,为校庆添色。不少校友亦值校庆之际,重返校园。

广州中医药大学诞生于1956年,但溯溯其前身,则是创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这是我国近代史上办学最早、设施最完备、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所五年制中医药学校,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兴办、发展和归宿,是20世纪前半段广东乃至全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缩影。

百岁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见证了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进步和荣耀,他高兴地说:“中医药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发展于长江流域,复兴在珠江流域。”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重点。现有16个二级学院,26个本科专业,横跨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共有博士点19个,硕士点47个。

经过六十年的努力,学校形成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支撑、以学科梯队建设为关键的发展新格局。“重经典、强临床”是学校本科教学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学校办学六十年最重要的经验总结。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广州中医药大学率先启动经典回归临床的教学改革,把中医四大经典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实施“院系合一”的管理体制,在附属医院设立相应的病区,促进医教协同发展。“‘重经典、强临床’高素质中医人才特色培养模式”获得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2008年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均为“优秀”。近五年来,学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突出,通过率始终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茅。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是全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研究生招生规模长期居于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在2015年中国期刊网《中国博硕学位论文引证报告》中,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总被引用频次居全国医药卫生类院校首位。学校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唯一连续两届获得中医学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牵头的“脾虚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于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终身教授王建华领军的“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标志性成果“脾虚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传承与创新”于2016年入选《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袁浩教授领衔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获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曾应用此方法救治“好军嫂”韩素云,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近年来,学校SCI和SSCI论文数量连年翻番。汤森路透2016年7月15日数据显示,学校临床医学学科已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表明学校在关键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学校在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中勇于担当,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国医大师邓铁涛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抗非典中医专家组组长,主张中医药早介入,广东也因此病死率全球最低,抢救成功率全球最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认可,并被推广到全国。

学校作为主要成员单位参加了国家“523”防治疟疾项目,在临床上证实了青蒿素抗疟功效,为青蒿素的发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国桥教授团队是此后全国唯一继续从事青蒿素系列研究的科研团队,80岁高龄的他至今仍然坚守在抗疟第一线。李国桥教授团队研制的青蒿素复方抗疟药被确定为国际抗疟疾一线用药,其系列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特聘教授、杏林学者、青年英才、教师出国访学、薪火计划等五项人才提升计划,迎来了人才辈出、名家荟萃的局面。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04人,其中正高职称369人,副高职称467人。拥有一批以国医大师邓铁涛、禤国维为代表的著名专家教授,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珠江学者8名、省级教学名师6名、广东省名中医84名等一大批知名专家以及在医药领域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

广州中医药大学立足自身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200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中医药强省决定以来,学校举全校之力,精心组织实施服务中医药强省建设“六大工程”,展示出排头兵的风采。

学校现有四所直属附属医院,年门诊量超过1100万人次,年出院总量达17万人次,医疗综合服务水平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首屈一指。附属医院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大力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形成了以50个国家重点专科为龙头的专科专病技术群,辐射带动了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综合医疗服务水平的显著提升。

良好的医德医风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第一、第二附属医院都是“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均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995年,第一附属医院无偿救治“好军嫂”韩素云的事迹享誉全国,医院领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第二附属医院继获得“全国百佳

医院”称号后,,又连续12年4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华南针灸研究中心、国际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现代南药工程技术中心、岭南医学研究中心等七大平台,努力构筑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目前,学校拥有包括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7个,为服务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学校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与广药集团、华润三九、康美药业、复星医药、扬子江药业等著名医药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由学校研发的胃乃安、骨仙片、消渴丸、金佛止痛丸、滋肾育胎丸等系列中成药成为广东医药企业的核心产品并畅销全国。学校与省内外15个市县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全省指导建立了16个以“南药”为特色的中药材规范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在帮助农民脱贫奔康、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