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资讯  信息

南许北常”开讲“徽派味道” 说来说去都是“吃吃的爱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继推出“凤鸣锐谈”、“政屏说书”后,大皖新闻客户端“徽派”新栏目“徽派味道”上周四正式起航。首期“徽派味道”邀请许若齐和常河“一南一北”两位对于美食颇有研究的作家,开聊“舌尖上的安徽”。当期直播,省作协许辉和著名作家刘政屏也现场分享。

  “我们的味蕾,我们吃的东西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记忆。”去年《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在和常河座谈时,引用了他的书《至味》中同样的观点,“我们吃,和谁一起吃很重要,我们吃谁做的东西很重要,这就是我们的味道,记忆的味道。”真正要讲到吃,中国美食的背后就是两个东西,历史文化以及由历史和文化诞生的存留在我们思想深处的记忆。常河的公号“常言道里”写了很多皖食,而常河将要推出的新书里也将专辟章节谈《一方食材一方人》。

  常河觉得,徽文化是解读中国文化最好的一个标本。“从黄河文化到长江文化最后到蓝色的海洋文化,从北到南的转移过程当中它的走廊是谁?就是安徽。”中国南北大的地理分界是秦岭淮河一线,其实淮河真正准确的表述应当是涡淮流域,而涡淮流域的诞生就是黄河数次决口之后形成的一个冲积平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皖北平原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源头又恰恰是在中原。”

  一方水土一方美食,美食一定是和气候、物产、历史文化甚至战争所引起的。常河举例阜阳的枕头馍,便要牵扯到南宋抗金三次大战役中的两次,发生在安徽的顺昌大战和采石大战,“采石大战在马,顺昌大战在今天的阜阳。刘琦给士兵准备行军干粮,把馒头做得很大,用刀切片和咸菜一起吃。由此可以看出皖北的饮食特点非常豪爽。”而说到气候物产,常河表示皖北主产的是杂粮和小麦,所以美食一定是由三部分组成:小麦为主食的面食、高粱大豆等杂粮,以及肉食肉食的习性则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分不开。

  吃当然是文化,除了食指大动这样的成语,西晋时有个叫张翰的人,秋风起忽然思念家乡的美食,吃不到的解决方案就是辞官回家,还写了一首诗。“苏东坡更不用说,一个从南吃到北的吃货,不仅如此还有厨艺,有以他命名的东坡肉。”常河表示,乾隆搞过千叟宴,“美食就不仅是美食,成为上对民生的一种关怀。当然吃出问题的也有,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鸿门宴,还有就是二桃杀三士。”

  “皖北很多食物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果腹,就是为了吃饱,为了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当皖北与美食嫁接在一起的时候有一点委屈了美食一词,它只能叫野食。”常河表示。

  许若齐则不同意常河的观点,他直言自己对皖北的好感就是从饮食开始的。许若齐第一次去皖北是三,朋友带他吃了一锅子辣椒的干锅土豆,“我一个人悄悄吃了大半锅,在皖南根本吃不到,对皖北的饮食文化我也是仰慕的,[腾][韭]汤的[腾][韭],只有康熙字典里有这个字。前几年到皖北泗县,上了一大盘刚刚从锅里烤出来的嫩饼,中间切出一条缝,紧接着上了一大盘牛肉,把这种冷的但十分鲜美的牛肉塞进去,那种冷热的对立感,如恋爱一样烂漫。”常河笑言,许若齐说的就是死面饼子,“我的蜜糖,他的砒霜。没有发酵过的一般都是死面,死面饼子比较硬嘛,难以消化,如果没有任何菜肴,是很难吃得下去的。你吃的是经过改良的,你说的时候会流口水,我为什么会泛酸水呢?我们皖北有一句话叫,窝窝头蘸辣椒,越吃越长膘,其实这完全是为了骗你吃下去,用辣味来窝窝头的味道。”

  所以饮食上南北的这种差异啊,任何时候它是无法纠正的,常河介绍,因为夫人就是皖北人,每隔一段时间一定会把皖北最地道的比如说面条,比如说水烙馍来一顿,“一方面是安慰我的胃,同时她自己也沉浸到这么一种对自己记忆的回溯中。另一道美食鸡蛋面,就是下了面之后放一点鸡蛋。”这道菜则和九十年代初刚刚工作的日子相关,工资非常低的时光里,没有鸡蛋的两碗面,现在每每回忆起来反倒有了仪式感。

  皖南的胡氏一品锅大概有种食材,许若齐则表示自家过年的大锅食材大概有十来种,“排骨、火腿下去,一直要炖个小时。年三十早上就开始炖,整个家里都有腌笃鲜那种香味。我们家一到冬天,特别是年三十晚上有一道菜是必须要吃的,而且这是一道大的炖菜。我父亲亲自指导,有时会亲自炖,特大号的砂锅,选些好炭。炖什么呢?当然不是几根排骨,起码斤把吧。然后猪肚、腌鸭,取和腿部,所谓腌笃鲜,腌,火腿是腌的;“鲜”,排骨、猪肚是鲜的。其它的有肉皮、冬笋、鸡蛋饺、木耳、香菇,按照不同的时间节点放下去。”

  徽菜大肉大油的观念,许若齐觉得是一个误区,“它主要还是在调味,油热了以后可以生香。实际上在徽州,这个重油只是相对的,徽州家知道,在历史上是最节俭的,徽商能发展起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节俭。第二个是重色,重色主要是调色,菜上来要好看,因为徽州主要是烧菜和炖菜,炒菜以前是不多的,烧菜出来一定要红彤彤的才好看,刺激人的食欲。重火功呢,主要是调制,因为只有火功到位以后,徽州菜的味道才能出来。

  说到炖菜,常河表示在皖北很多就是大杂烩,“说好听一点,以名义命名的,就叫珍珠翡翠白玉汤,这是朱元璋的一个传说。其实珍珠翡翠白玉汤就是所有的剩菜放到一起。豆腐、白菜放到一起一锅煮的大杂烩,其实是很粗糙的,只是因为吃了,就起了珍珠翡翠白玉汤,但是这个名字炫富。”虽然一直觉得皖北菜更多是果腹,但常河也直言,皖南的米永远酿不出皖北那样的烈酒,“皖北的烈酒一定要有小麦、高粱才能酿出那种味道。所以你发现安徽的美酒,基本上在皖北。其实酒也应当是饮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早曹操向汉献帝进贡九酝春酒,九酝春酒就是今天的古井贡酒的前身。”

  许若齐表示,徽州饮食文化发展主要得益于明清徽商,能够全国跟徽商出去经商有关系。“我看到一个数据,在清朝,绩溪人在外面开了六百多家餐馆,从业人员有一万人。绩溪是徽菜的发源地。”

  谈到徽菜的传承和发展,许若齐表示,越是有个性的东西越能保留下来,并且能够走得出去。“现在合肥的很多徽菜馆,基本保留了徽菜的特点,或者它的菜谱看下来,它的主打菜系基本是徽菜,至少门面上十几道徽菜列上去,或者呈现一些徽菜的做法。”不过说到徽菜的与时俱进,许若齐表示也是可以理解的,“人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它也必须适当地做些调整。你比如说刀板香,我们小时候吃就非常咸,为什么咸呢,因为肉很少,家长给你一片刀板香一碗饭就够了。再比如说臭鳜鱼,现在的臭鳜鱼就没有以前那么臭,经过了改良,但是鲜还是保留了的。臭鳜鱼实际就是腌熏鱼,真的保留传统吃法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当然这也是需要的,这样一个菜系才能作为一个传统保留下来。”

  省作协许辉直言,说到饮食确实勾起了自己很多回忆,“皖北饮食很多我都是体会过的,因为我高中毕业之后到农村去插队。那时候经常吃的,就是山芋,我们当地叫红芋,山芋可以做菜,有时候会加一点野菜,山芋的叶子和梗也可以。”许辉表示,山芋干还可以磨成面,到冬天的时候可以做成窝窝头,“现在说起来,在餐厅里面那还是很美味的,吃到嘴里,有种颗粒状的感觉。但吃这个你的嗓子要好,当时吃起来很难咽下去,当然,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很美好的。”

  说到美食的地域性,包括徽菜,身为皖北人的许辉表示,可以毫不费力地告诉一个外地人,“徽菜啊,四句话严重好色,轻度。风流泼辣,江南一品。” 许辉记得刚来合肥时楼道里住的曾下放到休宁溪口的两口子,楼道上永远挂着火腿,从冬天就开始挂着,“我每次到那看到的时候都要议论一番,后来你慢慢发现,它也有少掉的,但是他那个地方永远会有火腿在那里。我们就很奇怪,它怎么能放一年、吃一年?但是跟徽州的人接触多了呢,知道这个就是他们的常态。他们怎么保存啊、怎么食用啊,都是几百年流传下来的做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