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经济  杂谈

文艺杂谈:艺术贵在突破与创新——品读藏画家尼玛泽仁及其画作

  在当今这个“星斗满天月朦胧”的年代,称尼玛泽仁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画家,绝不为过,乃实至名归。辉煌的遗迹115×230CM1994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赴美国出席“世界名会”,并在举办《尼玛泽仁藏画展》以来,尼玛泽仁就…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赴美国出席“世界名会”,并在举办《尼玛泽仁藏画展》以来,尼玛泽仁就一直活跃在中国及世界画坛上。他一边作画,一边举办世界巡回个展。他先后参加多个全国艺术大展,举办多次个展;还应邀在美国、英国、法国、、、奥地利、西班牙、意大利、日本和港澳台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受到国内外观众普遍好评。其画作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其头上的桂冠与不胜枚举:十世画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六届全国美协副,受到国务院新闻办、文化部和的嘉,其作品在多个国内外“艺术大展”上获大、金和银等。他被美国国际传记学会载入《世界五百名人录》;还获得美国巴特鲁治市“荣誉市长”称号和英国利物浦授予的“国际杰出艺术家”荣誉称号;其绘画作品《珞巴人狩猎图》搭乘我国神州六号飞船遨游太空

  每当我和尼玛泽仁提起上述荣誉时,他总是淡然一笑,然后轻轻地说,“这都是过去的事啦,艺术家贵在突破与创新。”

  综观尼玛泽仁的艺术历程,“突破与创新”始终是其艺术生涯主线。如果追踪溯源,我们不难发现这条主线。尼玛泽仁的艺术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孔子曰,“吾十而有五,有志于学。”这话对于尼玛泽仁也是实用的。1957年,年仅14岁的他,被推荐到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学习。这对于一位山村藏族孩子来说,是天大喜事,其震撼力是可想而知的。

  四川美院是全国最佳艺术院校之一,有一批优秀美术教师和良好的学习。尼玛泽仁仿佛被投入艺术的海洋,又如掉进蜜罐,在其中遨游与浸泡。五年的学习生活,使他熟练地掌握了素描、解剖、透视、线条、构图和色彩等绘画基本功,为其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1962年,尼玛泽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被分配到四川省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十四年。在完成事务性工作后,他总是手不释卷,再不就是笔不离手,不是看书就是作画;即便是在十年“”中,依然如故。

  1976年,甘孜藏画研究院成立,尼玛泽仁出任副院长。他更加心,且名正言顺地投入藏画研究与创作。他不但研究传统藏画,还刻苦钻研中国传统绘画。他还经常组织研究人员赴野外写生。此间,他和同事们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画作。

  1980年是尼玛泽仁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一年。他参加了全国版画展。这使他有机会走出四川,登上全国画坛。他有幸向全国同行学习,并汇报自己的艺术创作,也有机会聆听艺术大家对其作品的评价。著名美术评论家王朝闻看了其作品后说,“如果把名字盖上,看不出这是汉族还是藏族画家的作品。”这话既含肯定,也有。这说明尼玛泽仁的作品已具备国家级绘画水平,可与汉族画家作品媲美;同时,也说明其画作缺乏民族性。

  王朝闻先生的评论对尼玛泽仁触动很大,如醍醐、大梦初醒。是啊,这些年来他更多关注传统国画,而忽略对传统藏画的专研。他矢志要藏族文化,创作做出既体现藏民族,又反映时代特色的“新藏画”。

  80年那次全国版画展是尼玛泽仁艺术历程的分水岭。此后十余年间,他在艺术上有个“回归期”。但这并非简单的“外形回归”,而是“心灵回归”;并非沉浸于往日藏画的“辉煌”里,而是在吃透藏画的基础上“未来的回归”。套用一句时髦英语,即“back to the future-回归未来”。

  这十余年间,尼玛泽仁一面钻研藏文化暨唐卡画,深入,临摹壁画,还走进藏族山寨、走访藏民、了解民俗,深入体会藏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走进深山写生作画,体验、感受、玩味藏区山川之美丽、松涛沟壑之壮观;他以自然为师,“搜尽青山打腹稿”。金沙江畔留下其写生的身影,雀儿山下留有其作画的足迹,德格印经院、更庆寺、大昭寺等,更是其经常光顾、藏画之地。他以僧侣为友,出没于传统与现代及藏汉文化之中,他创作了一幅幅“新藏画”。这引起十世的关注。大师曾约他长谈,希望他为藏族文化做出贡献,特聘他为藏传佛教传统绘画研究员,并赐封他为“十世画师”。这是藏画家的最高荣誉。

  尼玛泽仁认为,唐卡画的优秀传统定要继承,且要发扬光大;但也必须突破创新,要跟上时代步伐;藏画既要“和全国接轨”,也要“同世界接轨”。在“回归未来”期间,他的画作吸收了诸多当代内容和绘画元素。这一时期代表作有《雪域》《生命》《天界》和《迎春曲》等。画作放歌清新隽永、内涵丰富,表现了藏族人的审美情趣,展现出后藏民的风貌。

  1993年7月,在应邀赴美国出席世界名会后,他在举办《尼玛泽仁藏画展览》,这引起不小的轰动。美国电视网、、《邮报》和英国公司记者等,对其进行采访报道。记者坦承,“尼玛泽仁新藏画在传统唐卡画基础上有突破与创新。”这次画展,把尼玛泽仁推上了国际画坛,也引起我国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尼玛泽仁从此踏上了国际巡回个展之。

  尼玛泽仁认为,“艺术贵在突破与创新”画展的成功,并非其艺术终点,而是新起点。他要再次起航、再次“创业”,大胆探索、突破。他一边继续创作“新藏画”,一边进行新尝试。他从小生活在中华文化圈,深受中文化熏陶。他还要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传统国画中寻找灵感与表现手法。

  他大胆地选择了水墨画进行实验。他要以藏族人的视角、审美情趣,运用传统水墨画技法,在宣纸和丝绢上作画,将藏画与水墨画相“融合”,以期收到特殊效果。传统藏画注重工笔重彩,而水墨画则长于抒情写意。这,对尼玛泽仁是个挑战。

  “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他牢记大师对其“藏族文化”的重托,要挑战那看似不太可能的事物。他深入研读水墨画理论,观摩我国水墨画杰作,造访水墨画大师,研究并体验水墨、宣纸和丝绢等绘画材料的性能、特质和长短处,然后反复实践,进而摸清、熟悉、掌握、运用水墨画的创作规律。他买了数十刀宣纸、大量的绢布和水墨等材料,反复、实践、体验。古人练字后洗笔,把池塘的水都洗黑了。尼玛泽仁若用池塘涮笔,那恐怕也成了“墨池”。他习画用去的宣纸和丝绢无计其数,用废的毛笔也可装上两筐。他一边苦练水墨画基本功,一边体会玩味水墨画的构思、构图。他深知艺术家,尤其大艺术家,光靠掌握绘画的技巧是不够的。他遵循古人的“学诗应在作诗外”(作画亦同)老话,努力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熟读经史子集,又苦练汉字书法基本功,以此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和思想理论水平;同时,他还钻研世界美术理论。他深知:一个只知绘画不懂理论的人,最多只是个画匠而已。他,绝不做“画匠”!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十年的“”与“苦练”。尼玛泽仁终于探索出一条“藏汉绘画元素相融合”的水墨画之。此间他创作的“新藏画”代表作有《辉煌的遗迹》《最后的》和《文成公主进藏图》等;水墨画作品有《山鹰》《雪域》《晨曦》《冬雪》《家园》等一批形神兼备的水墨画。这些画作吸收了藏画和西洋绘画的元素。尼玛泽仁堪称一位身居藏区、放眼全球的“国际艺术家”。

  非也!他牢记十世大师对其“藏族文化”的厚望与重托,尼玛泽仁于2006年作出一个的抉择:再次起航,探索藏画、汉画(传统国画)和西洋画三结合的径。他选择水彩画作为突破口。

  水彩画起源于十五世纪欧洲,十八世纪在英国渐成画种,于十九世纪末传入我国。相对于传统国画和传统藏画而言,它还年轻,是美术园地初绽蓓蕾的“一朵小花”。正因为其小而年轻,它才更具生命力和可开发的余地。

  如何将藏汉西三种绘画相结合?尼玛泽仁进行了长时间的思索。最后他决定,要以藏族人的视角和审美观、传统国画(汉画)常用宣纸(宣纸版)、西洋水彩与画笔和国际视野,尝试作画。他购买了百余打宣纸版、数十盒水彩和画笔,加之自己出访国外所见所闻,开始了他漫长的探索之旅。他阅读水彩画的中外理论著作,研究宣纸、水彩和画笔等作画用具的属性,观赏水彩画杰作,向艺术大师学习;用画笔扑捉并所见之美。用水彩在宣纸版上作画,有别于水墨画。他反复实践,细心体验。经过实践、失败、再实践、再失败,直至成功,这样苦练过程,他终于摸到了在宣纸版上作画的规律,找到了水彩画的窍门。他的“藏汉西画三融合”的水彩画逐渐成型、被人理解和接受。这一时期成熟的水彩画作品有《千堡之国》《奥地利风光》和《海南清水湾》等。

  艺术作品的高下,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表现的主题。2013年,习提出了中国与相关国家共建“一带一”的,得到近百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尼玛泽仁认为,艺术家也要“与时俱进”,要表现这一时代大主题。这既为他学习外国艺术,也为其中华文化,提供了良好契机。他要用手中画笔记录、反映、再现“一带一”国家的风貌,进而增进人民友谊和相互了解。

  目前,他已创作了反映十余个“一带一”国家民俗风情水彩画,期待将来在相关国家举办《尼玛泽仁一带一水彩画展》。

  耕耘斋主沼荷,原名车兆和,中国文化部外联局文化官员;曾担任中国驻菲律宾、美国、以色列、土耳其、南非、韩国和美国等使(领)馆文化官员与文化参赞;曾担任首尔中国文化院院长等职务。主要著作有《假如还有来生沼荷诗词选》、《夕阳斜照沼荷文化外交散记》;译作《以色列诗人拉亥尔诗选》、《红宝石南非短篇小说精粹》、《世界儿童文学选》(合译);在中外报刊上发表数十篇介绍异域风情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