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阜阳经济  杂谈

杨杖子村板栗产业甜润村民生活

记者张宏宇

4 月 10 日上午,青龙马圈子镇杨杖子村的板栗山上,剪枝实操培训正在进行中。" 这个树干不仅不会产果,而且还会影响周边枝条的采光结果,拉掉。" 宋海清师傅说完,村民赵华拿起锯拉了起来。

要是以往,赵华是万万舍不得把这么粗的树干锯掉的。这正是驻村工作组期盼的结果:相信知识,走科学致富道路。

市住建局驻村工作组始终抱着扶贫是第一步,扶智才是终极目标的理念,依托村里丰富的板栗资源,采用科学的管理技术,拓展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让产业得到振兴、村民收入得到提高,让板栗产业更加甜润村民生活。

科技引路,轻敲 " 现代农业门 "

杨杖子村曾是国家级重点贫困村,四面环山,全村人口 890 人,板栗树达 10 万株以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板栗树,光板栗一项人均年收入超过 1000 元。如何将板栗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作组不遗余力。

年初受疫情影响,早早做好的培训计划无法顺利开展,工作组及时进行调整,邀请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张京政教授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进行线上指导培训。前不久,工作组联系被称为 " 板栗王 " 的宋海清进行实操培训,诊断如何提质增产。在工作组的统筹安排下,今年的培训计划一点没有耽误,截至目前,今年杨杖子村已组织板栗实操培训 7 次。

今年 60 岁的宋海清,是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龙潭村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有一手板栗管理的绝活,被当地人称为 " 板栗王 ",新华社等媒体多次对其事迹进行报道。

工作组带领村板栗大户到宋师傅板栗园学习,让村民开了眼。杨杖子的栗农发现宋海清在地理条件特别恶劣,远远不如自己村土质的情况下,能够每棵树产果 20 至 30 斤,比自己家的栗树产量高了不少。

看着光秃秃的栗子树,就能说出往年的产量和问题,宋海清的经验技术征服了村民,对比也产生了最直接的激励作用。村党支部书记高玉三介绍:乡亲们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拿着手机录,追着老师问,晚上还在微信群里发视频,讨论学习心得,村民们激动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仅仅更新剪枝工具一项就交了 2845 元定金。现在见了工作组就问下次培训是什么时候。

张京政和宋海清两位老师在技术导向、细节上各有特点,村民不知如何取舍。工作组决定让事实说话,让村民自己选择。通过引导,思维活跃的板栗大户张伟提出建立两块 " 增产试验田 "。为更好地发挥科技带动作用,工作组还联系开发区领先科技公司,进行测土配方,实施有机肥替代。" 试验田 " 点亮了杨杖子村以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星火。

" 学技术要学全套,我们会紧紧抓住两位老师,让大家学精学通学透。" 有设计经验的工作组成员杨志宇说。

规划引路,整合力量谋划大发展

" 杨杖子村有 10 万棵栗子树,每棵增产 10 元钱, 就是 100 万元的效益。" 张京政在给村民培训时说过这么一句话。工作组仔细算了一笔账,如果杨杖子村能达到宋海清师傅的平均产量,每棵树有 20 斤的提升空间,按每斤 8 元的保守计算,全村是 1600 万元的增收,折合每人 1.8 万元的收入。为了这个目标,工作组下定决心集中力量,带领杨杖子村坚定走板栗增收的这条振兴路。

工作组结合村情,组织专业技术力量,编制了《杨杖子村板栗增产三年规划》。围绕着 " 板栗增产增收 " 一条主线,按照 " 林果抓科管,劳务抓培训 " 思路,采取 " 抓大户、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营销、增收入 " 的措施,整合一切力量抓落实。通过住建局多年的持续帮扶,组建了村板栗增收领导小组,下设技术组、营销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缮田间防洪坝,协调水务部门保障引水上山灌溉管道使用,分批完成修建板栗园田间作业路硬化冰沟、正沟、柳树沟等 4.77 公里;利用市住建局、联谊部队等 66 万元帮扶资金修建了外环通往南山板栗园作业桥;联系栗之煌公司,疏通产销通道;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板栗种植产业,建立健全合作社组织,走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之路。

贫困户田海春家有 500 棵栗子树,品种不错。他说:" 我种板栗大半辈子了,按两位老师讲的,我家依靠板栗能有六七万元的收入。现在岁数越来越大了,就我和老伴,有了这个摇钱树,可以踏踏实实地过几年好日子。"

工作组组长、驻村第一书记卢振生说:" 我们始终在想如何让乡亲走绿色生态、相信科学、科技致富的道路。非常幸运,我们遇到了像张京政和宋海清这样的好老师,示范园的建立,是乡亲认可技术的最好佐证。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通过产业增产,绿色生态发展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我的美女上司有点色
  • 编辑:朴敏英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