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资讯  资讯

安徽青年导演:杨诚俊的“十年盛宴之路”

  (记者\编辑 张丽莎)2005年,在阜阳市清河广场举行的全市青少年文艺大赛中,一个14岁的少年参加三项文艺竞赛,以一张漫画作品、一张书法作品、一副作品,连续荣获三项文艺奖,其中两项一等奖,一项特等奖。那一年,学校师生都认为他将来会成为书画家,但时隔多年,他却成为一名影视创作人。他就是杨诚俊,来自阜阳市颍州区。

  近日,由杨诚俊执导创作的以阜阳历史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古装纪录片《阜阳的盛宴》开启提前试播,该片从上古、远古、夏商周到元明清、至近代、现代,跨越了24个朝代讲述阜阳故事。涉及到阜阳的行政建制、经济、军事、战争、人物、地理、文化、河道、水利、建筑等。这部长达180分钟的大型纪录片,是杨诚俊用七年的坚持,一手创作完成的。除了担任《阜阳的盛宴》导演和编剧,他还是本片的策划、撰稿、摄像师、剪辑师、特效师、调色师、局部配音、音响效果师等。

  早在2009年,18岁的杨诚俊为创作关于基层环卫的小说,曾前往新疆吐鲁番体验生活,为此,他住在城市边缘的土房。就在这间土房里,杨诚俊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生涯模式》,小说中的主人公原其山从孤儿院走出后,成为一名街道环卫工,住在厕所改装的小房间里,吃着5毛钱一包的方便面,并开开心心上着班,就算扫地也自认为是种人生乐趣。他在困苦生活和现实打击中经历着复杂的人情世故,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该小说以“犀利傻瓜式”的叙事手法讲述基层生活,幽默里透露着真实与现实。《生涯模式》限量出版后,很快登录网络,成为当年一部备受好评的都市文学。书中人物刘阿姨的人生感慨也成为2010年度风靡网络的经典名言。

  紧随其后,杨诚俊创作了铁路小说《风的旅行》,开始自学剧本创作,并去往上海当兼职编剧,又学习导演专业三年。他认为一个专业的导演必须要懂得多项技术,否则就无法指挥剧组创作,无法服众,于是又去学习了剪辑和摄像,离校后在上海车墩影视基地跟随大型剧组拍戏,在基地的半年时间,他依靠每天观察剧组幕后的巨细工作,平日的自学,又学会了电影照明和电影美术、普通的特效制作。之后,杨诚俊留在上海成为职业导演,专门拍摄广告和短片,并兼职摄像师、剪辑师、编剧。不久,就执导了他个人第一部正式作品《暴龙区》。工作两年后,他选择回到家乡。

  而在2013年,年仅22岁的杨诚俊即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电影,也是第一部行为艺术电影——《行为艺术家》,这部电影的编剧、导演、摄像、剪辑都是他,拍摄时连剧本都没有,边想边拍。影片中主人公无名为了更高层次的创作,选择与世隔绝的山林生活,他的女朋友不理解他,为此跟他分手。画家从远方来看望无名,无名为画家展示了六段让人费解的行为艺术创作。影片主人公的独立精神和独特的世界观让很多网友表示诧异,该片在风行网一经播出,曾被多家媒体报道。其中台词“在神经病眼里,你才是神经病”也成为多数网友和娱乐自媒体的个性签名。

  《行为艺术家》播出后,已是2013年7月,这年夏天,杨诚俊本着想为家乡做贡献,决定为阜阳拍一部大型纪录片,讲述阜阳故事,宣传美好家乡,并起名为《阜阳往事》。于是他连夜编写了一套策划方案,这就是《阜阳的盛宴》最初的雏形。由于故事的跨越时间久远,涉及类别复杂而繁多,幕后协调工作牵涉部门太多,该片在最早筹备时,没有任何人相信这部纪录片能够被拍出来。以至于该片的创作者杨诚俊,为了该片,多年来坚持着孤军奋战。

  一个22岁的小青年,要为阜阳这座城市拍一部大型纪录片,听起来就是天方夜谭。这可能要比拍电影还难,电影的剧本可以随意写,随意想象,但纪录片不能虚构,必须要真实,很多内容都要考察确认,不能出错。一座城市的纪录片,拍出来就等于阜阳的名片,他拿得稳吗?没有人相信。杨诚俊先后于2013年、2014年、2016年、2017年四次启动这部影视项目,均因故搁浅。

  2013年,第一次筹备该片没成时,他自己扛着一台摄像机,加上三脚架,总重三十多斤,满阜阳跑,走到哪拍到哪,每天早出晚归,拍了一个月。“就像一个傻子一样,到处拍。每天肩膀、胳膊都是疼的,磨破了一双鞋,换另一双时,为避免脚疼,就加了两层鞋垫。”杨诚俊说。

  一个夏天,他奔走了文峰公园、二里井、菜市场、开发区、外滩、火车道、颍河等地方,晒黑了一大圈。拍完后,多达300G的素材,杨诚俊发现这些镜头很零碎,并不能剪辑成他想要的纪录片。阜阳的纪录片,涉及类别那么多,怎么拍?筹备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片子太大、太复杂、耗时长久”,没有人敢参与。杨诚俊说,“有些朋友倒是愿意,嘴里说着可以,一块儿干,但事后不了了之。但是也忙,不能总坚持搞这事,大家都要上班,要生活,而拍这个纪录片是不赚钱的,谁会愿意投入这么多的时间和这么大的精力去做一个明知道不赚钱的项目呢。”

  2013年底,杨诚俊看不到项目的希望,选择回到上海,继续从事职业导演,2014年秋,他执导的个人第一部纪录片《崇明岛》问世。同年底,杨诚俊被阜阳的朋友多次打电话劝回,准备筹拍历史纪录片《四九英雄》。

  2015年9月底,由杨诚俊执导的《四九英雄》在卫视和电视台播出后,赢得广泛好评。但他并不满足,两年间又三次启动关于拍摄阜阳纪录片的项目,可还是因为项目太大,没人敢参与。这个项目到2018年第五次启动,才正式筹备拍摄。而这次毅然拍摄的原因是,杨诚俊在博客中说,“27岁了,30岁前一定要做出一件对阜阳有贡献的事。”

  2018年8月,杨诚俊拍完电影《亡人妓》,暂且推迟了这部电影的后期制作。8月底的一个下午,杨诚俊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开电脑不断观看着自己从业以来拍摄的所有作品。

  “我思考着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没有意义。《四九英雄》是为歌颂我党的纪录片,在那之后,我创作的作品没有一个是让我发自内心的喜欢。每次打开《四九英雄》听那段笛子音乐的时候,我都会觉得人生是一个颇具故事性的历程,但人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这些事又没什么意思,跟一件大事比起来,就太小了。那我能不能做一件对于我来说的大事呢?我想我可以的。8年前,有个记者采访时问我,你的目标是什么?我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018年了,我27岁了,转眼就30岁了,我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让我产生价值,这是我经常思考和忧虑的问题。”

  综合着这些因素,那天晚上,杨诚俊打开了他那块硬盘里存储了五年的《阜阳往事》策划方案以及他这几年间为该创作阜阳纪录片搜集到的材料和未完成的剧本,一看就看到了凌晨三点。拍家乡纪录片的想法再次涌动,深思熟虑之后,杨诚俊在凌晨四点多做出决定,一定要为家乡做出贡献。那一刻他便下定决心,无论多么艰难,都要把这部纪录片拍出来,30岁前,必须要做出一件有意义的事。

  杨诚俊通过自己的关系,联合朋友,笼络资源,决定投资拍摄。并最终将它起名为《阜阳的盛宴》,意为:古往今来的百家名流各自奔来,汇聚参加阜阳的盛世之宴。

  杨诚俊推翻了2013年以来写的各种材料和剧本,重新开始剧本编写,这期间经历了漫长而煎熬的创作。他选读了各种古代史,摘看了上百本书籍和数百篇论文及考证资料,经常一读就是一夜。由于很多古书没有译文,他就需要先对文言文进行解译,解译了解后,再通过自己的语音组织,写到剧本里。

  对《盛宴》剧本最起作用的就是清朝乾隆年间的《颍州府志》和道光年间的《阜阳县志》、《二十四史》。由于买不到《颍州府志》,他下载了电子版。“文言文倒还好,一字一句看,能读懂意思。但最让我费脑的就是那模糊不清的印刷,很多字都看不到,我就得去推敲是什么字。要是推敲白话还简单些,关键是去推敲文言文里的模糊字、墨点覆盖的字。我规划的那么多的篇幅,可想而知,阅读查证的工作很吃力、很耗时。”杨诚俊说。

  “在剧本里写的每一句,前提都要有权威的历史资料进行一一佐证,我才敢放心的动笔。比如,‘公元880年10月,黄巢攻破申州后,领军十五万向颍州境内进发。所到之处,官吏及百姓纷纷逃溃。’(《盛宴》剧本节选)。这句是我随便从已完成的剧本里找出来的,连挑也没挑,这里就谈谈这句话是怎么诞生的。写这句之前,我首先查找了公元880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10月份的黄巢又在干什么。明明找到了,知道黄巢这一年的10月确实是在打仗,在打申州。但是还有一篇专家论文说,他11月才打的申州。另一个介绍更离谱,这一年他根本没有打申州,是881年打的。遇到这种问题,我必须要搜集更多的资料,统一起来以后进行推敲判断,他到底哪一年打的申州。”

  而有些历史,各方专家各执一词,存在争议,杨诚俊也得对其进行推敲,选择出确凿可信的内容,史料和论文、佐证至少达到95%以上的可信度,他才会写在《阜阳的盛宴》剧本里。高度严谨的剧本创作,不断调整的叙事结构和不断更换的叙述内容,导致杨诚俊的这部剧本写了长达四个月之久。

  与以往的作品一样,杨诚俊在《阜阳的盛宴》中担任编剧、导演、撰稿、摄像师、剪辑师、特效师、调色、美术、配音、音响效果等十几个职位,甚至片中所有的服装道具都是他亲自设计挑选。

  早在剧本创作期间,剧组就已经开始购置各朝代的人物服装,其中包括盔甲、官服、便服等,并选配大量的头发、化妆胶、卸妆胶、布料、皮料、毛料、靴子、履子、草帽、首饰等,道具方面涉及的有兵器、象棋、碗筷、笔架、宣纸、奏折等。这一切都需要利用做旧工具进行二次做旧、染色,使得贴近时代。工作场地里每天响着各种摩擦声,为了能够更加旧,杨诚俊甚至号召剧组工作人员都穿上古装工作。然而这些还是不能够达到他想要的旧,所以他在后期制作时,又通过电脑的调色技术,让服装、道具和场景都增添出陈旧感。然而有些道具拍摄现场并未陈设,比如苏轼书房的火烛和朱温大营的挂台、宋城大门外的旗帜等,都是通过后期特效技术制作上去的。

  除此之外,剧组还请来木工、漆工,进行了古代场景搭建、治水工程场景搭建等置景工作,基本按照电影制作流程拍摄。

  演员方面,杨诚俊为保证真实,要求演清朝名流的演员剃光头,不能包头膜。而选择欧阳修的演员就选了长达一个月,剧组工作人员到处物色杨诚俊想要的“又弱又俊又沧桑的欧阳修”,他认为欧阳修在经过坎坷的仕途和长期积病、重重心事的情形下,应该是一个瘦弱沧桑的形象,而非人们所认为的气宇轩昂。于是,在连续换了三个拟定演员之后,杨诚俊最终选择让孟献良饰演欧阳修。

  《阜阳的盛宴》历时一年拍摄,两年制作,投入八台摄像机,跨越阜阳、颍上、颍河、淮河、淮南、登封、西安等地,里程达十四万里路程。古代场景除了特效制作外,实景拍摄选择了阜阳颍州西湖、生态园、文峰公园、鼓楼,其中“顺昌大捷”这段著名的历史事件就选在了阜阳的鼓楼和颍东的开心马场拍摄。同时阜阳市规划馆、博物馆也是该片的主场景之一。

  先后有一千余人参与本片拍摄,其中不乏阜阳业界的名人参与。著名书法家庄允超为《阜阳的盛宴》题字,著名篆刻家董磊为其,国际工艺美术师葛庭友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杜平、中国武协的武术家、安徽戏曲家、阜阳的企业家都有参与录制。

  《阜阳的盛宴》第一阶段的后期制作,杨诚俊独自工作了四个整月。大批量的特效制作,持续了两个半月,每天平均工作15个小时。后一个半月进行剪辑与音乐剪辑、混响效果制作。

  杨诚俊微博描述,在《盛宴》中,纯电脑特效制作出来的镜头有584个;实拍镜头通过三维特效进行再度制作的镜头有759个。这1300多个特效镜头主要集中在第一集至第四集,平均每一个特效镜头的制作用时需要50分钟。这些特效,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纪录片叙事用于展示的特效合成;一类是山体与景物特效、古代战争特效、古代人物克隆特效、人物背景特效、建筑特效的合成;一类是实拍镜头通过电脑摄影机进行二次摄影运动的镜头,这一类镜头,在每一集里得有一百多个。

  到了2020年下半年,杨诚俊开始了《阜阳的盛宴》第二阶段的后期制作,这一次制作,大幅度修改并调整了第一次版本的镜头,增补了纯电脑制作的特效镜头达100多个。同时,更换配乐,制作新片头和新片尾。

  杨诚俊从小就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和执着,写作文同样如此,总是以出其不意的想法和个性张扬的文字赢得高分作文。除了自学书法和画画,他还喜欢研读历史,小学时会用零花钱在学校门口买各种历史书和科学探索的书,一看就到凌晨。看书的习惯跟随了杨诚俊很多年。不仅如此,他童年时就喜欢观察,经常会盯着几只蚂蚁的行程盯一天,思考蚂蚁的世界。16岁那年写的七言诗《红酒斟下篱笆醉》也曾在学生读本刊登。这些童年时期的执着、刻苦、加上擅长观察与思考,也为杨诚俊以后的导演创作和剧本创作奠定了先天的基础,同时也为如今的《阜阳的盛宴》的诞生创造了可能性。

  杨诚俊说,他的从业生涯曾经给他造成了神经衰弱、失眠症、肠胃紊乱、椎间盘膨出等身体异常,这都是过度工作导致的,6年前制作《四九英雄》整整四天四夜没睡,早上突然昏迷过去。但如今这些病都已经调理好,他只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以后怎么着也不过度工作了。

  从22岁到30岁,八年的坚持,杨诚俊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部盛宴,为阜阳人打开了尘封千年的阜阳历史,并将它搬上荧幕。记者打电话问起杨诚俊时,杨诚俊说,“这些年,我觉得自己做的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创作出了《阜阳的盛宴》,不管它的未来如何,它已然成为我的标签,一直跟着我。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没什么价值,而对我,算是我职业生涯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而我并没有成为大导演的梦,只想踏实做自己喜欢的事,通过创作作品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能发挥作品的价值就足够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