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文化  教育

我是永远的中师生

本站

近日有关于本站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本站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本站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本站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本站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前些时候,因我在外地工作,一批师范同学来看我,提到了在读中师时同学间有趣的事情。尽管过去了40年,回忆起来是那么酣畅淋漓,往事如风,但也历历在目。岁月催人老,当年韶华早已经不在,有四位同学还英年早逝了......伤感归伤感,但火热年代打造出来的精神还在。感觉自豪的是,曾经挺起过胸膛为祖国奋斗过,党和人民赋予历史使命仍担在肩上......

  《中师生》公众号这一媒体平台,一次偶然机会浏览一下,引起了我的共鸣,觉得办的很好,就马上加上关注,每次有新的内容我都必看。看后,自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为中师生毕业后在教师岗位上,曾经奉献过无悔青春而自豪呢?还是离开教师岗位多年,没有终身从事教育事业抱有份遗憾?我真的说不清楚。但是有一样说的清楚,那就是:我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会把“中师生”精神带过来、传承下去,尊师重教责任永远牢记心上。

  我十分喜欢国家教委老主任柳斌对我们那个时代中师生评价:“中师是上世纪十年代我国教育各个层次中办学最好的一个层次,为中国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这个评价应该说中肯的,更是实事求是的。我们是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三年,也就是1979年7月参加高考考取的。当年高考录取率不像现在,那时是非常低的,只有1~2%。当时我所在那个乡有4、5万人口,考上大中专院校的也只有5~6人。当时我们在读中学时,课本上提到我国面临着重大任务,就是要消灭“三大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并且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是现在乃至于更长一段时期为之奋斗任务。只要是经历过的,或者了解那个时代历史的人,都感受到城乡差别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确是很大的,农村的孩子一般长大后只能是“修地球”(做农民)。我们这些农村出生孩子,爸妈从小就灌输着要想将来有出息,就得到城里去工作。我们从小心里冒出一株“幼苗”——就是跳出“农门”,不走爸妈“面朝黄土背朝天”老路。我们自小就发奋读书,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命运,又好在国家政策有调整,恢复了高考。天道酬勤,自己终于如愿以偿了。记得当时邮来的“江苏淮安师范学校录取通知书”送到时,自己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家人、亲朋好友、邻里,知道了我被师范学校录取了将要吃上“皇粮”,都前来祝贺,大家如过节一般高兴。

  时光荏苒。因为我们是高中毕业考取的,当时刚刚才结束了文化大,国家百废待兴,当时有师范毕业学历教师十分紧缺。为此,我们的学制只有两年,学习生活费用全是国家的,学校条件在当时也是最好的。那个时候,我们都很珍惜来之不易学习时光,大家都青春年少,充满着朝气与阳光,心无旁骛,发愤读书,争取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事业来。即将毕业时,我们40位同学被名学校定制一空。我是有幸被老家县城一所重点实验学校要去了。

  刚刚参加工作,一切都感觉到新鲜新奇,很快的这种愉悦感就消失了。“家有二斗粮,不做孩子王”,这种感受倒是接踵而至,时时缠绕着我。有时候会闷心自问:这就是我想要生活吗?每天费心劳神工作究竟为了什么?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有了错位,年轻心在翻腾。我们的低落情绪瞒不住德高望重老校长,他找我们一起分配来5位新老师谈心。这位经历过磨难,差点就失去生命长者,谆谆教导我们、引导我们。记得谈了许多次,要我们如何将理想与现实结合,如何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我们所做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事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我们那时是被老校长高尚人格魅力、执着生活态度所打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党人浪漫主义情怀,在他身上表现的一览无遗,我们也为有这样一位长者引路人而高兴,同时也感觉到做好一名好老师十分不容易。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面对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与渴求知识目光,我们自己必须装备好,要有强有力的实力,“名师才会出高徒”。

  那时候,自己刚刚满18岁,利用可以利用时间,学习业务知识,通读了许多中外教育家著作;提升文化层次,参加本科学历教育;善于实践与探索,撰写几十篇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自己在所从事教学学科中,在省内也有一定知名度,多次参加省市学术交流。我爱教师这个行业,更爱与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幸福的日子。尽管生命似水流年,但自己生命在孩子们身上得以延续,觉得非常值!如果要不是后来工作变化,我早应该是“特级教师”了,也应该享受着“人民教育家”的美誉!

  历史总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我因为写了不少文章(大部分是论文),在县里外有一定知名度,被大家公认为是“笔杆子”,有重要写作任务就会想到我,并让捉笔。在我做教师第九个年头时,当地县委宣传部需要选拔有一定文字功底人员进机关。组织上来做我思想工作,让我到宣传部机关去上班。虽然来的突然,自己一直还在犹豫,但当时我们那批人组织观念还是很强的,对组织上的安排从不打折扣,愉快地接受了挑战。我私底下想:不管干什么,教师出身不会变,教育情结不会改,自己是一名“中师生”,一有机会一定要为教育做些实事情。在县委宣传部,发表最多新闻报道及其他方面文章,就是有关教育方面文章,关注最多就是教师这个群体。

  2002年底,县委选任我下乡担任镇长,2年后又担任。这副担子沉甸甸的,我十分感谢组织给我提供了施展抱负舞台。工作镇是劳务输出大镇,长年在发达地区务工人员近2万人,当时我们提出在外:“务工一人,文明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我们工作任务主要是“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两件大事。镇里劳务输出我们将其做成全省知名品牌,我们镇劳动就业介绍所,被省政府授予“优秀就业所”,并被记“富民强省二等功”。劳动输出工作做的好,也带来了“副产品”,那就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这个群体我已经关注了许多年,早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时就曾经作过这方面调研,调研文章还在省报上发表。“留守儿童”缺失了父母亲教育,直接影响了孩子成长和未来的发展。于是,我们从2004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校内)、“留守儿童社区教育服务站”(校外),投入大量资金重视寄宿制学校硬件与软件建设,给孩子们免费食宿,把一线素质好责任心强教师调配来,管理孩子们课外学习与生活,把镇里符合条件“留守儿童”全部安排到寄宿制学校。当时我们想法朴实的,就是把家庭教育短板,在学校和社区来补齐。我们这一做法刚刚起步不久,就得到省市委、政府高度肯定。全国妇联牵头,国家14个部委在南京召开“全国关注留守儿童推进工作会议”,观摩唯一地方就是我的工作镇,观摩点是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和社区教育服务站,经验和做法在全国性会议上作了介绍。

  随着时间推移,又过了两年,县政府换届,我担任了分管教育等社会事业副县长。我感到平台大了,担子重了,关心教师关心教育初心不改。我用了仅两年多时间,创成了“全国义务教育先进县”、“全国双基教育先进县”等;初、高中升学率、优秀率列全市各县(区)前列。这些成绩取得,我始终觉得这是位中师毕业生应该做的事,始终觉得自己仍然是一名教师。为教育上力所能及做点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看着被教育改变的世界,被教育改变命运家庭,心里一片释然。祖国培养我们,我们更应该反哺国家和人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们应该在有限时光里,为这个社会多做一些有益事情来,这是我们这代人使命与责任,也是我们中师人应尽的职责。

  作者简介:王兆龙,男,1963年9月出生,江苏淮安人,1981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曾经是公务员,后下海经商,现在河南晨瑞家居纺织公司担任高管。(图片来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