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经济  网事

长江日报]贾根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是中国经济内在规律要求

  习总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如何理解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怎样的改变?长江日报“求知”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贾根良。贾根良对于中长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转变有着深刻的认识,日前其新著《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新战略与政策选择》出版。

  贾根良: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认识到本国供应链完整的重要性,新冠肺炎疫情过后,世界各国将更加关注内需和本国生产,保护主义将更加严重,单边主义上升,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冲击。

  但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重大战略调整并非被动和临时之举。它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从“外循环为主”转向“内循环为主”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内在要求。我国必须更加依靠自己的力量和需求研发核心技术,通过国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提供需求的国内经济大循环,应对世界大变局。正如7月30日召开的中央局会议指出的,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长期的角度加以认识,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贾根良: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转变是中国经济长期变革的内在规律性要求,而非只是外部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结果。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就已经明显减弱”,主要表现为:首先,国外市场需求大幅度下降,出口作为增长的引擎明显减速;其次,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附加值低,依靠的是廉价劳动力,随着我国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发展的动能越来越弱;再次,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集中在价值链低端,不利于我国攀登价值链中高端;最后,以美国为代表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明显地已不适合这种新的国际环境。

  所以,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将新发展格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要求。我们知道,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紧缩实际经济资源在国内的利用并将其输送给别的国家,从而赚取贸易顺差。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则正相反,是通过依靠内需和国内各产业和各区域之间相互提供需求实现贸易平衡,将实际资源留在国内,这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同时,它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攀登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然,因此,我国如果要实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就必须转向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战略和新的发展模式。

  贾根良:超过5000万人口的国家就被称作发展中大国,而我国作为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其人口大致相当于27个韩国,我国具有广大的市场规模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实施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战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单从人口上来说,我国的人口规模就超过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人口总和,我国具有世界上任何国家或欧盟都无法企及的最大的内需市场,完全可以在任何产业上达到规模经济,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要走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原因。

  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和有统一的中央政府可以为高度一体化的国内市场提供保障,由于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我国在实施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战略上具有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两个良好基础:一、除了受到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制约外(而这是国内大循环最有利于解决的),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目前是世界上唯一工业门类最齐备的国家,产业结构多样性在世界上最高,这最有利于发展多样化的分工,从而通过国内各产业部门之间提供相互需求,从而实现良性反馈的内循环;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分配制度为国内大循环提供了强大动力。当我们将眼光转向内需之后,工人农民的工资等收入就不再是国际大循环之下需要削减的成本,而是变成了最大的市场和利润来源,这无疑为国内大循环提供了强大动力。

  贾根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指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提供需求,避免市场、技术和资本过分地对外依赖,从而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实现畅通无阻的国内国外双循环。而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创新是高附加值永不枯竭的源泉,它创造了可以由企业家、劳工和政府分享的生产率增益,由此所产生的“不断涌来的收入潮水浮起了港湾中所有的船”,是实现各行各业全体国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因此,为了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只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才能避免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被卡脖子,才能为内需市场的扩大提供生产率基础,才能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提供需求的内循环实现全体国民的共同富裕。

  求知: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对此,你是如何看待和理解的?

  新发展格局要求的是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立足自身的对外开放,无论是对发达国家的“浅度全球化”,还是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深度全球化”,都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而以立足自身的对外开放则需要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看作是我国第三次社会经济的大变革,需要一场思想认识、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例如,必须突破国际大循环条件下传统的和落后的思维,要在核心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上立足于国内市场。就市场需求而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本质上是国内市场需求的充分激活。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经验教训说明,凡是核心技术无法突破,产业体系不能自立,即使再怎么对外开放,市场也换不来核心技术,换不来产业向中高端升级。而技术进步和突破核心技术的成果越显著的领域,如核能、航天、发电和输变电设备、高铁、港珠澳大桥和港口设备等,具备独立自主能力,对外开放就是真正的开放,不仅是引进来,更重要的是走出去,还有良性的市场竞争。

  从群雄争霸的西欧重商主义时期一直到战后日韩的经济发展,世界经济史的诸多案例都说明,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的道路,与适当发展保护本国高端价值链并不矛盾。历史规律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在经济技术追赶阶段,通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必然选择。所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而不能自拔的国家都是因为违背这一规律所导致的。

  高度发达的国内循环和高度融合的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就可以创造一种对国家崛起至关重要的战略性市场空间,以确保在国内市场上创造战略性新兴工业的高端价值链及其自主核心技术,从而建立起自己特色的技术经济领先优势。

  [长江日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贾根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是中国经济内在规律要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