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经济  网事

谢伏瞻:客观看待中国经济现状要抱有信心

  凤凰网财经讯 12月29-30日,由凤凰网主办、凤凰网财经承办的“2022 凤凰网财经峰会”召开,本届峰会以“中流奋楫”为主题,盛邀政商学界近40位嘉宾,就当前复杂局面中,如何激发经济活力,如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进行深度探讨,为全球及中国经济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谢伏瞻在此次峰会上发表了重要的开幕演讲。

  谢伏瞻表示,过去几年,世纪大变局与世纪大疫情交织叠加,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世所罕见,世界经济遭受巨大冲击,一些国家采取了极其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少国家货币超发、债务高企,加上俄乌战争加剧地缘格局演变,引发能源供求紧张,通货膨胀骤起,美国等国货币政策急剧转向,国际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明显转弱,各种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谢伏瞻还表示,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持了中国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但我国经济也受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特别是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就业压力较大,有效需求不足,一些领域风险累积。(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必须全面准确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牢牢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大势,增强经济发展的信心。”

  谢伏瞻指出,从中长期看,党的20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一个中心任务,一个首要任务,明白无误地向全党和全世界宣示了中国党的坚定决心和实现路径。

  谢伏瞻进一步指出,从短期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坚持推动经济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些方面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成功经验,也是在经济工作中必须继续坚决遵循全面准确贯彻落实的重要原则,决不是可以合意就坚持不合意就改变的。真正把握了这些要点,就有理由建立起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谢伏瞻认为,从经济发展条件看。在供给侧,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

  从需求侧看,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整体进入现代化社会,必然形成超大规模市场和巨大的增长空间。202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25万美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4.72%,工业化和城镇化都还没有完成;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到2035年,我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总量比2020年还要翻一番。另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技术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创造出大量新需求,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在快速兴起。

  从国际看,我国已经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通过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推动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也为我国赢得巨大发展空间。

  谢伏瞻认为,只要客观看待中国经济的现状,正确认识世纪疫情和国际环境带来的突发冲击和暂时困难,不畏浮云遮望眼,真正看到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在建设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就应该对中国经济抱有信心。

  党的二十大,科学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就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总的战略安排。不久前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年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做出全面部署,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指明了方向。借此机会,谈几点认识,与大家交流。

  过去几年,世纪大变局与世纪大疫情交织叠加,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世所罕见,世界经济遭受巨大冲击,一些国家采取了极其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少国家货币超发、债务高企,加上俄乌战争加剧地缘格局演变,引发能源供求紧张,通货膨胀骤起,美国等国货币政策急剧转向,国际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明显转弱,各种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持了中国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但我国经济也受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特别是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就业压力较大,有效需求不足,一些领域风险累积。那么,这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我认为必须全面准确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牢牢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大势,增强经济发展的信心。

  从中长期看,党的20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一个中心任务,一个首要任务,明白无误地向全党和全世界宣示了中国党的坚定决心和实现路径。从短期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坚持推动经济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些方面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成功经验,也是在经济工作中必须继续坚决遵循全面准确贯彻落实的重要原则,决不是可以合意就坚持不合意就改变的。真正把握了这些要点,就有理由建立起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从经济发展条件看。在供给侧,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14万亿元,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超过18%,稳居世界第二,是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2021年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产业体系完备,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整,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四成以上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202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全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过2.18亿人,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设施完善,建成发达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高铁运营里程超过4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接近17万公里,拥有世界级的港口群,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宽带和光纤网络,网络质量达到甚至优于发达国家水平。

  从需求侧看,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整体进入现代化社会,必然形成超大规模市场和巨大的增长空间。202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25万美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4.72%,工业化和城镇化都还没有完成;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到2035年,我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总量比2020年还要翻一番。另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技术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创造出大量新需求,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在快速兴起。双碳战略与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新能源、新材料快速发展,到2021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10.63亿千瓦,同比增长约13.8%,占全部电力装机的44.8%,其中风电装机3.2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3.06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3798万千瓦。新能源技术和相关产业走在世界前列,诞生了一批优质龙头企业,带动了一大批中小企业成长。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2012年底只有2万辆,到今年5月底大幅攀升至1108万辆;自2015年起,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从国际看,我国已经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通过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推动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也为我国赢得巨大发展空间。

  综上,只要客观看待中国经济的现状,正确认识世纪疫情和国际环境带来的突发冲击和暂时困难,不畏浮云遮望眼,真正看到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在建设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我们就应该对中国经济抱有信心。

  要改善社会预期,提振社会信心,就必须回应社会关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此做了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一是明确提出五个统筹。就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这五个方面既指明了工作重点,又强调了工作方法。无论是中央部门还是各个地方,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只要正确理解,准确把握,不左右摇摆,不顾此失彼,中国经济发展就一定能克服当前的困难,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担心的问题,中央也明确无误做出回应,比如对平台企业,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致胜新赛道。平台企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的新业态,是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孕育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的显著优势,创造了大量就业,在国际上也具备较强竞争力,作为新模式和新业态,监管部门缺乏现存的法律法规作为监管依据,企业也没有可以遵循的制度规范,因此,一段时间出现一些问题也是很难避免的,关键是要及时发现问题,依法进行整改。无论企业还是监管部门,都不要把必要的监管与企业所有制属性挂钩。监管部门对于法有据的要大胆管,暂时没有政策法规的,应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制定监管规范,并允许企业有一定的整改时间,以减少损失,决不能朝令夕改,让企业无所适从。对于企业而言,要提高受监管意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又比如,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中央的政策和提法从不含糊,是一以贯之的。但社会上总有一部分人曲解中央政策,把对所有企业相同的要求看作是对非公企业的歧视。中央提出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本是全党的工作目标,是面向全社会的,是到2035的目标,有些人则解读为是要共民营企业家的富了,有的民营企业家也不敢投资了。还有些金融机构,面对同样风险,宁投国企不投民企,以免其责。凡此种种,都戳伤了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中央要求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这些都为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扫清了和政策上的障碍。

  还有,关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既重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继续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又要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这就不仅防止房地产业的盲目扩张,吹大泡沫,制造风险,也能保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和优质头部企业健康发展,防止一刀切。房地产企业过去相当长时期都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推进城镇化、满足人们住房需求、扩大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随着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人口总量结构变化,房地产业增速肯定会下降,但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十几个百分点,解决改善性住房需求和新市民刚性需求还有相当大空间,在一定时期内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因此,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仍然是重要课题。

  第一,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挖掘经济增长潜力。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在建设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方面,在国资国企市场化改革和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监管方面,在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治环境方面,在金融体制创新和资本市场建设与监管方面,在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的发展环境方面,在农村土地制度、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方面都还有很大的空间。只有坚定不移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持续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活力,经济才可能尽早恢复常态,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二,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建立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面对国际局势深刻复杂 变化,习总远瞩,明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应对百年变局、保持战略自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开拓对外开放新局面的需要。当今国际贸易知识密集的特征更加凸显,制度和规则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人才、技术、数据等创新型要素流动对制度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改变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也不是降低对外开放标准,而是给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基于土地、劳动力等低成本要素发展起来的传统开放优势已经减弱,必须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要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推动加入CPTPP和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以“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平台,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第三,坚定不移推动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能否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实现安全发展,关键在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恪守契约精神。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强化多元化科技投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创新促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