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经济  网事

10年之后告诉你美国金融危机的

  2009年《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连续三年入选福布斯全球人物榜前十,执掌美联储8年,成功带领美国度过大萧条以来严重的经济危机。

  (Timothy F. Geithner):美国第75任财政部长,金融危机处理专家,在奥巴马总统任期内,与伯南克、保尔森联手进行金融危机救助,被称为“救市三人组”。盖特纳曾就职于IMF,2003—2009年担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美] 亨利·保尔森

  (Henry M. Paulson, Jr.):美国第74任财政部长,现任保尔森基金会主席,曾担任高盛集团总裁,任职高盛期间被冠以“华尔街权力之王”头衔。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是大萧条以来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这场危机剧烈冲击了全球信贷市场,并迅速蔓延至整个金融体系。

  在危机的紧要关头,以本·伯南克、蒂莫西·盖特纳、亨利·保尔森为核心的三人救市小组,通过一系列超常规紧急干预手段,成功挽救美国经济走向崩溃。以下,

  经济历史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发现,金融危机一般符合这种模式:一开始疯狂,之后是恐慌,最后是崩溃。

  恐慌又是如何导致全面崩溃的呢?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就能清楚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造成狂热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新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形势看似前景良好,自1933年大萧条之后,2005年更是美国首次没有出现银行倒闭的年份,经济看似繁荣,一切运转良好,很多问题就被忽略。

  那个时候,全球的投资者对于银行普遍的低利率和自己国家内投资机会的减少而感到沮丧。他们期望在海外找到更好、更安全的投资,而美国那表面良好的经济状况吸引了全球的投资者。

  我们刚才讲到,美国有着看似良好的经济状况,还涌入了大批的资金,这极大提升了美国市场的信心,从而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不断上涨的房价导致了信贷繁荣,美国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抵押公司等各色金融机构都开始了信贷扩张。它们放松了对人资质的审核。哪怕信用记录不佳,没有工作或者收入证明未经核实的人,买房时也能轻松贷到全额房款。

  更可怕的是,金融机构还将抵押“改头换面”,换了种包装,打包成了证券,出售给寻求更高回报的投资者。

  同时,金融机构也撇清了责任,将风险转嫁给了购买证券投资者,不用再承担任何违约风险。也就没有动力去寻找能够按时还款的借款人。

  总结一下,金融危机前,经济形势良好,全球储蓄过剩和信贷繁荣,构成了狂热的局面,风险也在悄悄酝酿。那么,狂热又是怎样转瞬之间变成恐慌和危机的呢?

  。先拿银行举个例子。银行有两个主要功能,借入和借出。借入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地方来存放资金,并获得一定收益。借出是指银行用民众的存款给房地产、汽车、贸易等金融风险投资提供,以此来支持经济的发展。

  如果只是少数人要求提款,银行还能应付;可如果大批存款者同时要求提款,银行就会遭遇流动性危机,面临倒闭的风险。因此,银行的运转,依赖于人们对它的信心。

  然而,人们的信心是很容易消散的。当市场的风向改变时,人们出于害怕想要把钱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想把钱从银行撤回。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了大规模的银行挤兑。“挤兑”的意思是说,短时间内有大量的人到金融机构取款,使得机构资金链断裂。请注意“挤兑”这个词,我们之后还会多次提到它。

  当金融危机即将发生时,抵押市场发生的情况与银行挤兑类似。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了剧烈的恐慌,投资者希望赶紧结束自己的抵押,于是就赶紧抛售手中的资产,无论用什么价格,能卖出去就好。

  可想而知,这种行为会扰乱市场,为了稳定市场,证券公司会要求投资人增加账户中的资金作为保证金,这一举措又会激起更大的恐慌,引发了更多的抛售。这是个不断强化的恶性循环。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危机一旦发生,就很难补救,不久就恶化成了全面的崩溃呢?书中提到了两点主要原因。

  人们对于金融危机的恐惧深深扎根于内心深处,从众心理又异常强大,只要看到有人去银行提款,抛售资产,其他人也会随之一拥而上。

  除此以外,它们也没有向美联储“贴现窗口”求助的权限。“贴现窗口”是美联储所采用的一种机制,符合要求的银行可以申请美联储发放短期,以维持现金的流动性。

  但是这些金融机构不能享受这种待遇,这意味着,就算它们的融资瞬间蒸发,也没有办法从美联储获得短期,只能以倒闭告终。

  其实,缺失监管的不仅是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而是整个金融系统。没有一个监管机构有责任、有能力监控和维护整个金融系统,包括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安全。换句话说,金融系统的总体风险是个未知数。危机爆发后,当然也就缺少有效的应对办法。

  要想灭火,最重要的是解决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问题。美国政府主要采取了三项系统性政策来解决问题,分别是流动性计划,担保计划,和资本化战略。

  我们刚才介绍的“贴现窗口”就是一个流动性计划的举措。只不过,很多银行不愿意从贴现窗口借钱,因为它们担心,这一举动等于承认自己陷入了财务危机。为了更好地帮助银行度过危机,联邦当局进一步放松了对“贴现窗口”的限制,不断降低短期的利率,延长还款时间。

  政府大量运用担保的目的在于,告诉民众和投资者们不要慌张,不要再去金融机构提现了,你们的钱不会一夜蒸发,政府会让你们的钱“有来有回”。

  美国财政部就同意担保大约3.2万亿美元的货币市场基金资产,来防止挤兑现象的发生。除此以外,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还扩大了对消费者和企业账户的存款保险的覆盖范围。这一措施使得储户对资金安全性的信心大增。

  最后,联邦保险公司还推出了债务担保计划,同意对新的金融债务提供担保。这一举措使得金融机构获得了更稳定的资金。

  首先,随着危机的爆发和损失的加剧,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会督促金融机构,尽快募集资本来支撑自己的资金流。但是在雷曼兄弟倒闭之后,恐慌四起,危机加剧,美国财政部在国会的紧急授权下,将至关重要的国有资本注入银行系统,用国家的钱来支撑银行系统的运作。

  除此以外,美国还推出了资产收购计划,利用额外的资金,投资了数百家小型银行。当时陷入危机的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就分配到了400亿美元。

  最后,美国政府还提高了对银行的压力测试的透明度。压力测试是为了评估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抵御金融风险。透明度的提高,有利于投资人做出可靠的损失预测,从而缓解恐慌,增加对银行的信心。

  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实行了量化宽松政策。量化宽松的意思是,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的债券,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资金,从而鼓励消费和借贷,刺激经济复苏。

  在财政政策方面,美国通过减轻税务来防止GDP的下滑,之后还颁布了一系列法案,比如《税收减免法案》《失业补偿法案》等等,进一步地刺激经济复苏。

  对灾难的记忆往往是短暂的,一旦市场恢复了稳定,人们恢复了信心,过度自信和新一轮的不稳定又会悄悄到来。

  在危机爆发的时候,人们当然会觉得,加强监管是好事情。不过,危机一旦过去,人们又觉得这些干预是多余的。

  举个例子,如果政府加强了对银行资质的审查,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不良资本流入那些资本不足,又不必受政府监管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既不受监管机构的管辖,也不受美联储安全网的保护,相当于管理的盲区。

  在金融危机时,美国的两大党派——党和共和党会把意识形态的分歧放在一边,将国家从灾难中解救了出来。

  然而,当危机平息时,上的依然是美国的一大问题,上的会体现在国家管理的方法面面:经济、民生、教育等领域都会受到影响。

  金融危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狂热、恐慌和崩溃。对此,美国政府主要采取了三项系统性政策,分别是流动性计划,担保计划,和资本化战略,来解决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问题。此外,美国还推出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财政刺激政策,来应对危机。

  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年,然而,在稳定之中,新的危机又在悄悄酝酿。人们的遗忘、风险的转移和的,都是美国在下一场危机之前面临的挑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