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生活  生活

阜阳: 我用写真情

  学生时代的就喜欢阅读。在他看来,文学创作是神圣的,文学家则是神秘的。“可惜,那时候经济落后、知识匮乏,我所接触的大多是工农兵文艺作品。比如: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诗歌多是就义诗和诗等。虽然题材有限,但也算打开了文学大门。”说,初入文学之门,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是,高尔基的《海燕》,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的》。1976年3月,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卫生员。部队的生活紧张又充实,他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成长为成熟稳重的青年。“记得一次训练时,我胳膊受了伤,血浸到衣服上,顾不得呻吟叫苦,只是简单包扎一下,又投入到训练中。”说,五年的军旅生涯,不但磨练了自己的意志,也沉淀了他对军队的深厚情感,为今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1980年,退伍,回到颍泉区闻集镇大陶村卫生所,成为一名乡村医生。由于不知道未来怎样,心中迷茫,情郁结于中而发之于外,他开始尝试写作。记忆中的部队,眼前的淳朴乡村,心中的所思所想,都成了他吟咏的内容。莫愁前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苏屯乡农民作家潘永德于文学创作的,给了巨大的鼓舞。“潘老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对文学充满了热情,煤油灯下三十载,他以蚂蚁般的,在文学创作的道上坚守。”相信,困难的日子里,写作是他的支柱;文章则是一种力量,能够战胜迷茫,战胜贫穷,战胜庸碌。那时候,舍不得买信封,他就拾来牛皮纸,叠成长方形,再用浆糊粘起来,小心翼翼地把作品塞进里面,寄往远方,等待诗刊的回音。尽管生活艰苦,但并未放弃。有一次,他在《词刊》上看到一首词《摸过锄把的手就是不一样》,读后击掌叫好,立即写了篇评论寄给《词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这篇评论发表了,给了莫大的鼓舞。他还专门跑到太和,买来了当期的《词刊》。从此,他的创作热情越燃越旺。后来,调到闻集镇文化站、颍泉区人武部工作。写作条件得到改善,平台也更加广阔。如鱼得水,他也更加勤奋、刻苦,除了诗歌、散文外,开始写小说、歌词和新闻通讯。除了数百篇的小说、散文外,他创作的歌词多达几百首,发表在《词刊》、《民族音乐》、《音乐生活报》、《军营文化天地》、《解放军报》、《人民前线》、《中国民兵》等军内外刊物上。天津歌词评论家刘黎称赞创作的歌词“具有现代元素,且视角独特”。

  “牡丹有雍容华贵之美,梅花有傲霜斗雪之姿,有出淤泥而不染之质。作家也应有自己的秉性,不可;作品也应有自己的风格,不能千篇一律。”认为,当今社会是的社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文坛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者之间应相互尊重,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有的作家以反讽见长,把丑陋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揭露社会,引起人们的反思。我的作品多是正气,正能量,英雄。我想让人们的心中抱有希望,让人们相信,生活中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存在的。”在的小说中,军旅生活一直是重要的题材。他创作的小说《一根枪通条》、《战友陆军》、《士官的选择》、《背包的另一种打法》、《深山里的愿望》、《敬给娘的军礼》等,将部队生活的体验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他的散文《在战壕里听枪声》、《回望跳伞的日子》、《十枚弹壳》、《停机坪上的合影》、《试跳伞》等,则充满了兵趣、兵味。的小说不以跌宕起伏的情节、波澜壮阔的场面和扣弦的悬念取胜,他的小说往往场面不大、人物不多、故事也不复杂,但却有情,理趣化。他的散文则语言朴实、明快,言而有味。南京军区创作室主任葛迅评价:“在基层创作那么多年,是少有的。的作品朴实无华,写得有血有肉。”“一部作品轰动全国,一首歌曲唱响社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文化多样性,多元化,作家更要关注生活,对社会现实作深入的思考,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和人类的基本问题。”诚然如此,总是将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与一定的社会、时代背景紧密联结,给人以开阔的现实感和悠长的历史感。在《寻找战争年代的日子》中,描写了一位抗战老兵的故事。退伍回乡后,老兵不慎丢失了士兵证,受到同乡人的怀疑和嘲笑。为了找回和一名士兵的荣誉感,老兵到人民等地四处奔波,遗憾的是,一直没找到自己的档案。去世前,武装部的干事以一个善意的谎言,证明了老兵的身份,完成了老兵的临终遗愿。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高层次的复杂的创造,需要心投入,只有深深震撼自己的灵魂,倾注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全部心血的作品,才能打动人。“没有情,写不出好文章。真诚是文艺之本,创作应出自,“以情纬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多年前,他随乡里干部下去检查麦收防火工作,发现有的农民用手扶拖拉机打场,由于没注重麦场防火,引发了火灾,一年辛苦所得的粮食全部化为灰烬,农民失声痛哭,看着心里不是滋味。回到家里,他以“消防意识”为题材,连夜创作出小说《水缸的故事》,在《安徽日报》和《安徽消防》刊发并获。在去年征兵工作中,新兵就要启程了,看到这样一幕场景:一对中年夫妻开着农用三轮车,送当兵的儿子到人武部集结。新兵交接即将出发时,一家三口拥抱在一起,依依惜别。突然,孩子从母亲的手提包里拿出了母身带的梳子为前来送行的母亲梳头,又给当过兵的父亲敬了一个军礼。离开家乡,报效祖国,个人的理想,父母的不舍……各种情感交集在一起,冲击着的心灵。此情此景,让他不能忘怀,随即写了微型小说《给娘梳头的新兵》,在《国防时报》和《中国国防报》上发表。岁月不饶人。昔日的文学青年,已然成了文学中年,面对生活,依然怀有一颗;面对创作,他始终怀有之感。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能写作30年时,回答:“不为名利,就是喜欢。歌唱家以曲调表达情感,演奏者以乐器表达情感,写作是我个人情感的一种宣泄,更是我的快乐所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