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生活  生活

阜阳临泉贫困村通了“致富

  据阜阳新闻网报道,如果没有这么好的,你还会回来建厂吗?2月9日上午,张其清回头看了看厂房里50多台缝纫设备,很快给出了答案——不会。

  张其清的服装厂,位于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陈集镇闫楼村,是这个贫困村的第一家工厂。当地的“精准扶贫就业车间”建好后,他投入40多万元购买设备,于去年5月8日开始生产,带动50余人就业,其中5人是贫困户。

  50多岁的村民因病致贫,无法外出打工,也无法干重活,村里的服装厂,让她有了在口就业的机会。去年7月起,她开始在车间做辅工,每天骑电动车10分钟就能到单位,一个月下来收入能达到2000多元。

  不管是张其清顺利投资服装厂,还是舒适骑车上下班,都离不开闫楼村道的改善。

  服装厂不在马边,但4米宽的水泥仍然修到大门口,可这并不是工厂的“特殊待遇”,因为在闫楼村,水泥已经通到了每户村民口。

  “以前村里都是土,坑坑洼洼,一下雨必须穿胶鞋,而且越走越重,鞋底粘得都是泥。”闫楼村党支部闫泽久说,村里多少年来的烂泥,从2015年开始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临泉是全国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一直到2014年,道都是制约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数据显示,到2014年年底,该县每百平方公里公里程远低于全省平均,而每万人拥有量,更是不足全省平均数的零头。

  2014年下半年,对于未来如何发展,临泉提出了“道先行”,并确立了乡村道“畅通微循环”的工作思。

  2015年规划设计,2016年建设施工,闫楼村18个自然庄实现了水泥村村通,而2017年更是通过巷道工程实现了户户通。

  “现在村里的道不但修得漂亮,还形成了循环,既方便群众出行,又为发展打下了基础。”闫泽久说。

  设备、布料、成品运输便利,工人上下班方便快捷,道畅通在吸引张其清返乡创业的同时,也让村里的种植大户闫利,坚定了调整种植结构的信心。

  “以前一下雨,中药材就运不出去,只能等晴天,现在不用再担心了。”2015年,闫利在村里开展中草药种植,但只种了10多亩地,而2016年他一口气种了100多亩杭白菊。2017年,闫利又流转了36亩土地种植黄桃,希望未来借着交通的便利,发展采摘旅游。

  种小麦、玉米,一亩地只能挣一两百元,而种植中草药、经济林木,效益却能达到每亩一千多元,规模扩大后,闫利开始带动其他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并带动贫困户脱贫。

  今年63岁的闫大业因残致贫,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如今仅在闫利的合作社锄草,一年就能拿到5000多元工资,再加上能繁母羊寄养、小额信贷入股企业、五保户补助等,他于去年达到脱贫标准。

  要致富,先修。道的畅通,加快了闫楼村的发展,2017年该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零到20万的大跨越,27户92人达到脱贫标准,贫困发生率降至1%以下,达到村出列的标准。而未来,该村还将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让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人民网-安徽频道 韩震震)

  中安在线讯据阜阳新闻网报道,如果没有这么好的,你还会回来建厂吗?2月9日上午,张其清回头看了看厂房里50多台缝纫设备,很快给出了答案——不会。

  张其清的服装厂,位于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陈集镇闫楼村,是这个贫困村的第一家工厂。当地的“精准扶贫就业车间”建好后,他投入40多万元购买设备,于去年5月8日开始生产,带动50余人就业,其中5人是贫困户。

  50多岁的村民因病致贫,无法外出打工,也无法干重活,村里的服装厂,让她有了在口就业的机会。去年7月起,她开始在车间做辅工,每天骑电动车10分钟就能到单位,一个月下来收入能达到2000多元。

  不管是张其清顺利投资服装厂,还是舒适骑车上下班,都离不开闫楼村道的改善。

  服装厂不在马边,但4米宽的水泥仍然修到大门口,可这并不是工厂的“特殊待遇”,因为在闫楼村,水泥已经通到了每户村民口。

  “以前村里都是土,坑坑洼洼,一下雨必须穿胶鞋,而且越走越重,鞋底粘得都是泥。”闫楼村党支部闫泽久说,村里多少年来的烂泥,从2015年开始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临泉是全国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一直到2014年,道都是制约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数据显示,到2014年年底,该县每百平方公里公里程远低于全省平均,而每万人拥有量,更是不足全省平均数的零头。

  2014年下半年,对于未来如何发展,临泉提出了“道先行”,并确立了乡村道“畅通微循环”的工作思。

  2015年规划设计,2016年建设施工,闫楼村18个自然庄实现了水泥村村通,而2017年更是通过巷道工程实现了户户通。

  “现在村里的道不但修得漂亮,还形成了循环,既方便群众出行,又为发展打下了基础。”闫泽久说。

  设备、布料、成品运输便利,工人上下班方便快捷,道畅通在吸引张其清返乡创业的同时,也让村里的种植大户闫利,坚定了调整种植结构的信心。

  “以前一下雨,中药材就运不出去,只能等晴天,现在不用再担心了。”2015年,闫利在村里开展中草药种植,但只种了10多亩地,而2016年他一口气种了100多亩杭白菊。2017年,闫利又流转了36亩土地种植黄桃,希望未来借着交通的便利,发展采摘旅游。

  种小麦、玉米,一亩地只能挣一两百元,而种植中草药、经济林木,效益却能达到每亩一千多元,规模扩大后,闫利开始带动其他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并带动贫困户脱贫。

  今年63岁的闫大业因残致贫,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如今仅在闫利的合作社锄草,一年就能拿到5000多元工资,再加上能繁母羊寄养、小额信贷入股企业、五保户补助等,他于去年达到脱贫标准。

  要致富,先修。道的畅通,加快了闫楼村的发展,2017年该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零到20万的大跨越,27户92人达到脱贫标准,贫困发生率降至1%以下,达到村出列的标准。而未来,该村还将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让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人民网-安徽频道 韩震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