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资讯  民生

拉面“拉”上互联网

  化隆拉面步入而立之年,这碗面“有品质,缺品牌;有技术,缺文化;有经验,缺管理;有市场,缺服务”,必须变革求新生,否则可能遭淘汰。

  马青云,曾任西宁市队缉枪大队代理大队长,3年前辞职“务农”,和老乡们一起做拉面。不过,他这碗面不一般。

  马青云老家在青海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舀洞村,过去就叫“窑洞村”。小山村偏远闭塞,过去穷得叮当响。不少农户供不起孩子上学,村里12个学生就他一个上了初中。2001年他考上青海警校,毕业后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是村里的第一名大学生。

  化隆跨黄河两岸,山大沟深,十年九旱靠天收,属典型的西部高原贫困县。穷则思变,当地人“做饭好吃”。

  1988年前后,一些农民走出大山,到厦门等地开拉面馆。亲带亲、邻帮邻,像滚雪球一样,外出“吃”拉面的越来越多。马青云的3个哥哥辍学后也开了面馆,他上大学每年的费用,父亲常说:“这是一万多碗面挣来的!”

  30年星火燎原,化隆拉面渐成气候,带动海东市拉面大军共15万余人,开面馆共2万多家。粗略统计,2015年海东化隆等地农民“拉”进腰包40亿余元。

  化隆人把小面馆开到了,他们一般打“拉面”的牌子,其实来自或甘肃的人并不多。2012年前后,甘肃本土多家品牌拉面开始进军省外市场,在一些大中城市开连锁店,与化隆人的小面馆贴身PK。

  连锁店优雅,服务周到,犹如一只“白天鹅”。一碗面15元,红红火火。相比之下,化隆人开的小面馆犹如一只“丑小鸭”,一碗面只卖8元,冷冷清清。

  马青云陷入沉思:拉面让许多化隆农民富了口袋,今天为什么陷入困境?面对竞争,传统的小面馆吃不开了。

  化隆第一代拉面馆一般是家庭作坊。一个小店,两个炉子,三张桌子,四季辛苦,一年收入几万、十几万元。这碗面让数万化隆农民跳出了穷坑,今后怎样走得更远?

  近些年,东方宫拉面、沙县小吃、重庆小面等大众化小吃连锁店横空出世,互相“摽”着开店,化隆灶还能红火多久?

  相对于连锁店,化隆人的小面馆卖的只是一碗面,别提什么经营、饮食文化等“里子”。化隆拉面依然靠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缺乏系统的技术培训。开店仍是边看边干边学,缺乏现代管理。

  “化隆农民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正,这条千万不能丢。”马青云开始琢磨化隆拉面的出,“农民出去做拉面,法律常识、技术培训、规范管理、品牌打造等都欠缺,化隆拉面需要转型升级。”

  “作为,不管抓多少‘’,最多改变这一个。要是做拉面产业的全链条服务,引导农民走正道、闯富,不是可以带动更多父老乡亲吗?”

  像哥哥那样开面馆,显然不是马青云的职业规划。新一代拉面人多为80后、90后,与上一代不同的是:他们习惯上网。马青云决定借助互联网,再做一碗“新拉面”。

  2013年10月,中国拉面网和微信公号上线,几个拉面商户入股,支持他创业。他们开设网上拉面商学院,推出法律讲堂、技术培训等,免费发布招工、求职、面馆转让等信息。

  马青云很清楚拉面商户想要什么,2015年5月,他们的拉面电商平台出炉,在网上卖厨具、餐具和食材等,在西宁设有实体展厅,炉子、碗、醋壶等,可一站式买齐。

  为“黏”住更多有效用户,他们在线年初,位于化隆县群科镇的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培训服务中心成立,当地购买服务,交给马青云团队运营。这里提供法律课堂、拉面技术培训、店长培训、劳务输出等系统化服务,首批培训140多人。

  化隆县委刘建昱感慨:“拉面是化隆农民精准脱贫最直接、有效的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可持续发展,惠及老百姓。”

  青海化隆等地农民出省一般坐火车,2016年3月,他们在西宁站候车厅开了一家拉面店。8月份又增设“贵宾厅”,提供餐饮、送站等服务。

  80后马成龙是实体店店长,也是贵宾厅“厅长”。他的网名叫阿木,是个网络达人,新浪微博粉丝有2000多人,又有一个庞大的拉面朋友圈。

  外出做拉面的农民可在这里歇脚喝茶,免费上网。牛肉面一碗10元,这里只收1元。阿木说:“这里主要做展示推广,平均每天接待30多人,老乡们来这里吃碗面,开面馆的所有东西一目了然,他们到内地后,一半的人会下单。”

  为提高一碗面的附加值,阿木他们开发出牦牛杂面。在青海等地,一碗普通牛肉拉面一般卖7元,加入牦牛杂,可卖10多元。为方便拉面商户异地学手艺,今年4月,阿木演示,做成视频发微博,目前点击量超过120万。

  青海尖扎县下李家村农民马小元,从西宁站坐火车到林芝开面馆,他从网上得知这个电商平台,顺道看了一下,尝了一碗面,感觉味道不错。他打算到林芝后就下单,买一些食材。

  电商平台运营初期,每月订单3万到5万元,如今增至几十万元,他们在海东市平安区建设了仓储物流中心,广州、苏州和天津三个区域配送中心正在筹建。

  化隆拉面步入而立之年,这碗面“有品质,缺品牌;有技术,缺文化;有经验,缺管理;有市场,缺服务”,必须变革求新生,否则可能遭淘汰。

  “化隆贫困面比较大,拉面很适合普通农户脱贫。”化隆县长马是个拉面通,“拉面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要补链,互联网+拉面+N是实现产业化的径。我们正在招商,在化隆建设拉面‘中央厨房’,打造独具高原和民族特色拉面产业。”

  前不久,中国拉面网APP也上线了,一碗面到底能改变什么,难以想象。马青云看到的是,“面二代”“面三代”们挣钱后,更加重视对娃娃的教育。许多人把娃娃带在身边,到内地上学,2015年县文理科状元都是拉面娃。

  马青云,曾任西宁市队缉枪大队代理大队长,3年前辞职“务农”,和老乡们一起做拉面。不过,他这碗面不一般。

  马青云老家在青海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舀洞村,过去就叫“窑洞村”。小山村偏远闭塞,过去穷得叮当响。不少农户供不起孩子上学,村里12个学生就他一个上了初中。2001年他考上青海警校,毕业后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是村里的第一名大学生。

  化隆跨黄河两岸,山大沟深,十年九旱靠天收,属典型的西部高原贫困县。穷则思变,当地人“做饭好吃”。

  1988年前后,一些农民走出大山,到厦门等地开拉面馆。亲带亲、邻帮邻,像滚雪球一样,外出“吃”拉面的越来越多。马青云的3个哥哥辍学后也开了面馆,他上大学每年的费用,父亲常说:“这是一万多碗面挣来的!”

  30年星火燎原,化隆拉面渐成气候,带动海东市拉面大军共15万余人,开面馆共2万多家。粗略统计,2015年海东化隆等地农民“拉”进腰包40亿余元。

  化隆人把小面馆开到了,他们一般打“拉面”的牌子,其实来自或甘肃的人并不多。2012年前后,甘肃本土多家品牌拉面开始进军省外市场,在一些大中城市开连锁店,与化隆人的小面馆贴身PK。

  连锁店优雅,服务周到,犹如一只“白天鹅”。一碗面15元,红红火火。相比之下,化隆人开的小面馆犹如一只“丑小鸭”,一碗面只卖8元,冷冷清清。

  马青云陷入沉思:拉面让许多化隆农民富了口袋,今天为什么陷入困境?面对竞争,传统的小面馆吃不开了。

  化隆第一代拉面馆一般是家庭作坊。一个小店,两个炉子,三张桌子,四季辛苦,一年收入几万、十几万元。这碗面让数万化隆农民跳出了穷坑,今后怎样走得更远?

  近些年,东方宫拉面、沙县小吃、重庆小面等大众化小吃连锁店横空出世,互相“摽”着开店,化隆灶还能红火多久?

  相对于连锁店,化隆人的小面馆卖的只是一碗面,别提什么经营、饮食文化等“里子”。化隆拉面依然靠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缺乏系统的技术培训。开店仍是边看边干边学,缺乏现代管理。

  “化隆农民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正,这条千万不能丢。”马青云开始琢磨化隆拉面的出,“农民出去做拉面,法律常识、技术培训、规范管理、品牌打造等都欠缺,化隆拉面需要转型升级。”

  “作为,不管抓多少‘’,最多改变这一个。要是做拉面产业的全链条服务,引导农民走正道、闯富,不是可以带动更多父老乡亲吗?”

  像哥哥那样开面馆,显然不是马青云的职业规划。新一代拉面人多为80后、90后,与上一代不同的是:他们习惯上网。马青云决定借助互联网,再做一碗“新拉面”。

  2013年10月,中国拉面网和微信公号上线,几个拉面商户入股,支持他创业。他们开设网上拉面商学院,推出法律讲堂、技术培训等,免费发布招工、求职、面馆转让等信息。

  马青云很清楚拉面商户想要什么,2015年5月,他们的拉面电商平台出炉,在网上卖厨具、餐具和食材等,在西宁设有实体展厅,炉子、碗、醋壶等,可一站式买齐。

  为“黏”住更多有效用户,他们在线年初,位于化隆县群科镇的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培训服务中心成立,当地购买服务,交给马青云团队运营。这里提供法律课堂、拉面技术培训、店长培训、劳务输出等系统化服务,首批培训140多人。

  化隆县委刘建昱感慨:“拉面是化隆农民精准脱贫最直接、有效的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可持续发展,惠及老百姓。”

  青海化隆等地农民出省一般坐火车,2016年3月,他们在西宁站候车厅开了一家拉面店。8月份又增设“贵宾厅”,提供餐饮、送站等服务。

  80后马成龙是实体店店长,也是贵宾厅“厅长”。他的网名叫阿木,是个网络达人,新浪微博粉丝有2000多人,又有一个庞大的拉面朋友圈。

  外出做拉面的农民可在这里歇脚喝茶,免费上网。牛肉面一碗10元,这里只收1元。阿木说:“这里主要做展示推广,平均每天接待30多人,老乡们来这里吃碗面,开面馆的所有东西一目了然,他们到内地后,一半的人会下单。”

  为提高一碗面的附加值,阿木他们开发出牦牛杂面。在青海等地,一碗普通牛肉拉面一般卖7元,加入牦牛杂,可卖10多元。为方便拉面商户异地学手艺,今年4月,阿木演示,做成视频发微博,目前点击量超过120万。

  青海尖扎县下李家村农民马小元,从西宁站坐火车到林芝开面馆,他从网上得知这个电商平台,顺道看了一下,尝了一碗面,感觉味道不错。他打算到林芝后就下单,买一些食材。

  电商平台运营初期,每月订单3万到5万元,如今增至几十万元,他们在海东市平安区建设了仓储物流中心,广州、苏州和天津三个区域配送中心正在筹建。

  化隆拉面步入而立之年,这碗面“有品质,缺品牌;有技术,缺文化;有经验,缺管理;有市场,缺服务”,必须变革求新生,否则可能遭淘汰。

  “化隆贫困面比较大,拉面很适合普通农户脱贫。”化隆县长马是个拉面通,“拉面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要补链,互联网+拉面+N是实现产业化的径。我们正在招商,在化隆建设拉面‘中央厨房’,打造独具高原和民族特色拉面产业。”

  前不久,中国拉面网APP也上线了,一碗面到底能改变什么,难以想象。马青云看到的是,“面二代”“面三代”们挣钱后,更加重视对娃娃的教育。许多人把娃娃带在身边,到内地上学,2015年县文理科状元都是拉面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