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阜阳资讯  新闻

走进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24 小时捕风捉雨 气象观测故事多

阴晴冷暖如何变化?风雨雷电何时到来?在一般人眼里,气象观测员的工作似乎挺浪漫,能嗅到春天的第一丝气息,能捕捉到夏天的第一道闪电,能第一时间见到冬日的雾凇……但其实他们的工作却是远离繁华都市到郊外,常年与冰冷的设备和数据为伴,每天 24 小时坚守记录阴晴冷暖,是艰辛、琐碎而枯燥的,毫无浪漫可言。

近日,我们走进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这是被中国气象局认定的中国百年气象站,了解这些被称为 " 观测天空表情的人 " 的气象观测员工作。

百叶箱、地温、日照计、蒸发器……在位于邕宁区张村的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里,数十台观测仪器有序地分布在气象观测场内。对这些观测场的 " 宝贝 ",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站长韦雨汶如数家珍:" 日照计用来测量每天日照时间,雨量器用来测降雨量,转动的风杯用来测风向,百叶箱里面有两套共四根的是测量温度和湿度用的温、湿传感器…… "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气象观测非常讲究科学性,就连百叶箱本身也是有学问的,1.5 米的统一高度是确保了数据和国际接轨,方便统计。韦雨汶介绍说,地面站观测员每天 24 小时连续观测云、能见度、降水、气温、气压、湿度等天气数据。在 2004 年之前,观测全靠人工,每天 8 次定时观测。观测员每天必须风雨无阻地在正点前 20 分钟出现在观测场,进行气象观测、记录、发报等,工作量非常大。

" 作为气象观测员,时间观念必须很强。" 韦雨汶说,为了每一个观测要素与世界所有气象站同步,确保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必须严格按照中国气象局规定的时间完成。那时候,短短的 20 分钟都像在战场 " 打仗 ",每分每秒都很紧张,容不得半点迟疑与失误。

至今,韦雨汶还清楚地记得她 1995 年刚参加工作时的情形,第一次值班在凌晨 2 时,她 0 时就做好接班并值守,1 时 40 分观测本往腋下一夹,拿上手电筒 , 就赶到观测场。一个气象要素观测时间只有 2 分钟 , 要求 1 时 56 分回到值班室继续观测风向风速和气压,2 时准时编报,2 时 03 分必须将编好的报文发出。当时的紧张令她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的观测站设备简陋,没有电脑,所有的气象数据需要经过人工观测计算订正后,再通过电码翻译,最后通过电信局用电报发送到自治区气象局。

韦雨汶在维护自动酸雨设备

在人工观测的年代,气象观测员们最怕的就是恶劣天气,被淋湿成落汤鸡是工作中的家常便饭。

韦雨汶印象最深的一次观测是一个春末的下午,当时冰雹伴着大风突然来袭,正在观测雷暴的她一时没反应过来。回过神后她来不及拿雨伞就冲到门外去拣冰雹。观测要求捡拾最大的 10 个,且要在 10 分钟内必须将报文发送完毕。顾不上被冰雹砸得头痛,韦雨汶着急地边拾冰雹边冲着办公楼里喊:" 大家快来帮我捡冰雹!" 同事们全都冲出办公室抢拾大冰雹," 这里有一个大的 "" 这个更大 " ……

而正在大院施工的工人看到大家兴奋的样子也加入了抢拾的队伍中。等到冰雹重要报文发完后,韦雨汶和同事们才松了一口气,工人们一问才知道抢拾冰雹只是为了抢时间收集准确观测数据,大家都为自己的行为大笑起来。在人工观测的年代,这样的情景发生过无数次。

韦雨汶说,温度、气压、湿度、风等每一项数据的观测、抄录和校对都不能有误。作为国家基本气象站,数据不仅为当地天气预报提供基础数据,而且在国内和全球内交换共享,为世界气象组织了解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依据,不能迟报、漏报、错报。

随着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2004 年,自动气象站正式投入使用,报文发送的方式从发电报变成了互联网络传输,地面观测数据传输频次也由原来的人工观测每 3 小时一次变为每小时一次。

小数字展示大变革。2014 年,自动气象站升级为新型自动站,各种仪器的性能和自动化水平再一次提升,国家基本气象站由原来的 24 小时守班变为夜间不守班。

韦雨汶说,如今她虽然不用上夜班了,但是从保障数据到保障设备,她依然与观测相伴,容不得一丝疏忽。

气象观测员们正在抢修故障设备

曾经,老一辈气象观测员靠笔、纸、电报机 " 老三样 " 启动了中国气象事业。今年 4 月 1 日起,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告别人工观测,迈入全面自动化的新时代。

" 自动站 24 小时不间断观测,数据更加精准、客观,实现数据分钟级采集,公众服务更加准确及时。" 韦雨汶说,相比人工观测,自动化气象观测的能力明显增强,有效弥补了原有人工观测数据的频次不足。随着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在闪电惊雷中捕风捉雨的日子画上了句号。对韦雨汶来说,工作重心也将逐步向数据应用、设备维护等转变。

" 南宁国家自动站(主)站在 2020-07-2612 时草面温度 /// 错误,地表温度 /// 错误…… "7 月 26 日 12 时,值班手机告警信息骤然响起,正准备吃中餐的韦雨汶和两名值班员立即放下碗筷,冲入抢修设备战斗中。当时气温高达 34.5 ℃,几个人头顶骄阳汗湿衣背,用了一个多小时才抢修好。8 月 17 日晚上 20 时,告警信息又来了,韦雨汶和其他值班员立即打着手电徒手爬上 11 米高的风塔进行抢修,仅用 20 分钟就把故障抢修排除了。

" 故障信息就是命令,4 月自动化正式运行后,观测员不用再进行日常值守。但为了数据完整性,仍然按规定 24 小时应急值守,只要收到故障告警,无论白天黑夜,都必须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进行抢修。" 韦雨汶告诉记者,每天早上接班后,观测员们会先巡查一遍,及时发现有无异常设备和异常数据并进行订正处理,故障抢修已成为他们观测员日常工作的重点。" 随着观测越来越精密,预报的准确率将越来越高。" 韦雨汶说。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25 年来,韦雨汶一直从事地面观测工作。在韦雨汶及同事的努力下,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共获得省部级奖 10 次,厅级奖 30 多次,一人获得 " 广西五一劳动奖 "" 广西技术能手 "" 全国气象行业技术能手 "。

(记者赵金玲 通讯员张芳琳 / 文 图片由南宁市气象局提供)

(作者:赵金玲 张芳琳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