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资讯  资讯

决策》刊发《阜阳跃动》 描绘阜城发展前景

  由省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决策》在2013年第12期上刊发了《阜阳跃动》一文,深入解读了阜阳成长的新动力,全面反映了阜阳在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描绘了阜阳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本报今予转载,以飨读者。同时也期望能对各级强力推进有效投入、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有所启迪。

  【写在前面】当下的阜阳,工业化率、城镇化率都已跨入提速发展的“窗口期”。阜阳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在外延扩张、内涵提升“双作用力”推动下,以中心城市升级带动经济发展转型,成为新的点。一座活力迸发的新阜阳,正在撞击着每一位关注阜阳的人。

  当你行走阜城时,一股向上的力量催人奋进。2013年,阜阳市地区经济总量将跨过千亿门槛。站在“千亿阜阳”的时空坐标点上,“皖西北中心城市”的大阜城形态,正在跃然而出。

  大城崛起,了阜阳人长期渴望崛起的强烈,从而使多年积蓄的能量得到了,并激发出加快发展的。

  在阜阳采访的那几天,我们穿梭于阜城的大街小巷,奔走于园区工地,触摸这座城市跃动的脉搏,这座城市拔节生长的细节。因为她是阜阳,我们为她负重起跳中的每一次变化着;因为她是阜阳,我们为她活力迸发中的每一次涌动澎湃着……

  难道这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的大建设“现在进行时”的阜阳?如果是,这一切变化又得益于什么?

  走进阜阳,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显性改变:一群又一群高楼快速改写着天际轮廓线,一块又一块工地涌动着建设热潮,一条又一条道延伸着更广的生活空间,一片又一片水岸绿色浸润着城市。

  在外人看来,今天的阜阳就像一个“大工地”,但这恰恰将阜阳深藏于心的崛起渴望跃然纸上。现阶段,阜阳为A解读阜阳成长新动力什么把中心城市建设作为牵动整体发展的“牛鼻子”?阜阳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信心与动力分别来自哪里?

  “现阶段的阜阳为什么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因为城镇化能促进一二三产的联动发展,能实现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当阜阳市委说出这番话时,一个以阜城中心城市、县域中小城市、特色乡镇、美好乡村四位一体的城乡发展新体系正在颍淮大地加速构建。

  从区域大格局上看,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的分析,阜阳处在合肥、武汉、郑州、徐州等周边大城市的“围空区”,是中原城市群、徐州都市圈、合肥经济圈、武汉经济圈的交叉。叶大年在阜阳调研后,阜阳完全具备成长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

  但“围空区”能成长出一座中心城市,更多是一种可能性,如何才能变成现实?或者说催生阜阳城市生长的必然性体现在哪里?只要对大城市“围空区”背后诸多经济要素进行一番梳理,就能发现阜阳面对的新格局。

  首先在“有”的层面上,阜备城市化的基础要素——人。阜阳市有1040多万人口,是安徽省第一人口大市,全国五个超千万人口地级市之一。但目前阜阳的城镇化率分别低于全国、安徽省平均水平17.7个和11.6个百分点。差距也是潜力,未来提升到50%的过程,就是城市发展的希望。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阜阳200多万外出劳务工中有一部分回归,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将为阜阳增添发展的砝码。进一步向外扩展,以150公里为半径辐射周边人口5000万。这里面蕴含巨大的市场空间,可以成阜阳建设大城市的又一个基础要素。

  人口与市场潜力只是基础要素,大发展还要有政策叠加的推动。长期以来,阜阳缺少推动发展的区域战略政策,转变最早发生在2006年4月,中央正式出台促进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此后,促进阜阳发展的区域政策,一直在增加。阜阳市长李平告诉《决策》:“中部崛起中的‘沿京九经济带’、中原经济区东部门户城市、大别山连片开发以及安徽加快皖北振兴等政策支持,在阜阳发挥着叠加效应。”

  特别是从安徽来看,阜阳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不管是国家领导人的论述还是安徽振兴皖北的文件中,都会看到一句话,“没有皖北的崛起就没有安徽的崛起。”而在皖北崛起中,阜阳崛起又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第一次在省级规划层面明确提出把阜阳建设成区域性中心城市。

  其次,在“无”的层面,阜阳周边皖豫鲁行政边界的广阔区域内,目前仍然缺乏一座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大城市。这种“无”实质上可以为阜阳发展的“有”,即为阜阳提供了成长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和区位条件。阜阳既可以吸收周边各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同时又不会因距离某个中心城市太近而被完全覆盖,阜阳有条件形成相对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圈。

  从皖豫交界地区的城市规模来看,阜阳市城乡规划局局长李佑斌告诉《决策》:“阜阳的建成区规模在皖豫边界7座城市中居于首位,这种集聚功能是阜阳成为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综合考虑城市规模、区位条件、交通枢纽、商贸辐射和扩张优势来看,“阜阳理应承担起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责任。”李佑斌分析说,“引领皖西北、辐射豫东南、联动黄淮海、融入长三角”的战略规划,已经是把阜阳放在区域经济格局中来定位了。

  “加快发展的关键是找到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并找到突破口。阜阳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要实现赶超跨越,根本出在于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李平分析说,“在加快工业化的同时,坚定地推进城镇化,充分发挥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现代化的双向带动作用。”

  从区域经济的基本规律来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30%提高到60%,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2012年,阜阳城镇化率已达到35%。阜阳市统计公报还显示,2004年以来,阜阳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主要指标一直向好。在三次产业结构上,2009年,二产首次超过一产、三产位居首位;到2012年,工业化率达到35.8%。

  这些变化标志着阜阳迈入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也意味着阜阳已经进入城市扩张的“窗口期”。

  在这个阶段,工业化是支撑力,有活力的城市则是增长的“发动机”。据测算,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农民的3倍以上,城镇人口每提高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上升1.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住房消费等拉动P增长1个百分点。二者综合相加,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每建设1平方公里市政设施,可以带动1.5亿元投资。因此,李平认为:“现阶段,阜阳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促进发展最大的潜力也在城镇化。”

  阜阳浙江商会会长潘亮来阜阳投资已有13年,他自称是“新阜阳人”。亲身经历阜阳发展的起伏之后,潘亮用“越来越好”四个字形容阜阳的发展态势,“我刚来阜阳时,回到浙江,有朋友问我阜阳什么样?我不好说。可现在有人再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会他们实地到阜阳走一走,看一看。”如今,浙商在阜阳外来投资中占比最多,一座浙商大厦也在阜阳市中心拔地而起。

  “阜阳所有的问题是两个字‘就地’,如何就地就业,如何就地,如何就地入学,如何就地看病,如何就地消费。”认为,解决“就地”的过程就是提升城市供给能力的过程,也是满足刚需的过程,城镇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就地城镇化”。这是需求对阜阳城市大发展产生的拉动力。

  首先,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阜阳作为农业大市,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使农民能够离土进城、进城入市、进厂就业,改变农民单纯依靠土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如果不抓新型工业化,不抓城镇化建设,不转移农民,就难以改变农村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的状况,农村的集约规模经营就无从谈起。所以,阜阳必须全力提升城市的吸纳力和承载力。

  其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区域性中心城市,不仅是一个城市建设的概念,而是包含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商业的发展水平和辐射能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时常“微服私访”,他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医院和学校。为什么会选择这两个地方?

  统计数据显示,阜阳人在外地看病,一年消费100亿元。因为阜阳的医疗资源供给滞后,与安徽省、全国比,阜阳千人拥有的住院床位是2.4张,安徽是3.4张,全国是4.7张。要赶上安徽的水平,阜阳各级医院共需增加2万张床位。2013年以来,投资7亿元的安医附院在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内开工建设,投资6.2亿元的阜阳市人民医院新院正在加快建设。

  同时,阜城开展“教育三年提升计划”,从2013年开始,三年时间投资20亿以上,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本刊记者实地探访阜阳实验二小,一座现代化的新式学校已经飘扬出琅琅读书声。

  另一方面,城市是品牌,也是招商引资的窗口。李平分析说:“阜阳怎么样,别人就看中心城市怎么样。城市形象是竞争力,是,是招商引资的必备条件。好的城市形象还能振奋,鼓舞士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