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生活  特产

安徽太和:特色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眼下正值初秋时节,皖北太和广袤田野里依旧翠绿一片,农技人员在玉米种植基地进行田间技术指导,绿色优质作物正飘香田野。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在太和县农业农村局202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中,2022年上半年全县夏收作物156万亩,其中小麦145.11万亩,总产70.93万吨,比上年增加1.25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近些年,太和县的农业融合科技,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形成了科学种粮、数字养鱼、智能育菇等现代化农业模式。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太和县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为抓手,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让太和县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安徽,走向全国,打造了太和响亮的产业名片。

  地处黄淮平原腹地的太和县,常年种植面积超过270万亩,主要品种包括优质小麦、大豆、玉米等。依托特色农业的发展,太和县加入了“农业强县”的行列。

  今年的夏粮,徐淙祥百亩连片的小麦亩产最高超过800公斤,取得了“历史性丰收”。年近七旬的徐淙祥,一天超过十二个小时泡在田地,不断研究和试验,才有了今年的成果。

  在徐淙祥的现代家庭农场,通过把老百姓的土地租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经营和机械化管理。老百姓可以通过土地合作入股,收取租金,还能在农场打工。

  近年来,徐淙祥不断引进高产品种、自主研发新品种,并对农田进行科学化管理、精量化播种,这才实现了高产田的丰收。

  科学的种植技术提升了农业的产量,而机械化的运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徐淙祥成立了农机专业服务队,拥有自走式喷灌机、大型收割机、土地旋耕机、打捆机等10台农机,实现了农田全程机械化生产。今年夏收时节,徐淙祥的一千多亩小麦,四天就收割完了。

  走进有机良庄科技园,上游新闻记者看到一排排蓝色的集装箱,约15平米的空间里养着鲟鱼、鲫鱼、鲈鱼等。有机良庄智慧渔场数字控制中心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对集装箱内的水温、溶解氧、氨氮等进行全方位的检测管理。“我们模拟活水循环、采用尾水处理、养殖废水利用等方式,打造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实现全程可控、标准化生产。”有机良庄董事长陈金良向记者介绍说。

  “高密度的循环水养鱼有多种优势,不仅能有效规避自然灾害带来的养殖风险,还能节约土地资源,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的产量。”陈金良说,与普通鱼塘相比,集装箱养殖同等数量的鱼,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约在90%以上。

  在有机良庄,随处可见绿色农业的影子。如把湖南辣椒“本土化”,通过试验无土栽培的方式,选择适合本土生长的幼苗。

  太和县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创新,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工业与服务业逐渐被联系起来,使太和县优质的蔬果生鲜走出安徽,进入一线城市的商超。

  太和县郭庙现代农业产业园采取“西瓜-小麦”高效生态轮作的种植模式,所产的西瓜“上市早、口感佳”,常年供应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长三角区域,所产的小麦是“太和板面”的主要原料产地。

  郭庙产业园的“西瓜-小麦”高效生态轮作种植基地6.8万亩,其中西瓜1.2万亩,小麦5.6万亩,主导产业覆盖面达到96.72%。产业园还建成了农产品物流设施,形成了以郭庙镇为中心,带动整个太和县的集中仓储和物流配送体系,为农产品流通长三角打开了“门路”。

  太和经开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则为县域内的农产品销售扩大了销路。经开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现有农产品规上企业30家,并逐渐形成了以粮食、中药材、食品、畜禽等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全产业链集群。

  近年来,园区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实施农产品追溯工程;持续优化物流配送体系,使农产品直供长三角,并打造了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据悉,每年通过电商向长三角地区销售农产品达2亿元。

  此外,园区内多家品牌企业还与上海蔬菜集团、上海华联等苏浙沪大型商超合作,园区每年向长三角中心区销售农产品近20亿元。

  农业兴则产业旺,产业强盛又“反哺”农业。太和县的农业产业链形成了良性循环,打造了现代农业产业的“样板间”。

  医药高地,诗画太和。医药产业是太和县的金子招牌,被誉为“华东药都”。近年来,太和县一直致力于打造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目前,太和县不仅拥有贝克药业、华源仁济、安徽致鑫等医药龙头企业,高成长性医药企业也不断涌现,医药产业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力,推动太和加快乡村振兴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定不移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太和县农业生产中的秸秆,可以作为培养菌菇生长的基料,从而兴起的食药用菌产业,成为太和县一张靓丽产业名片。

  太和县百麓食药用菌科技产业园中培养的蛹虫草,就是由秸秆、大米、大豆作为培养基调配而成,而使用后的废旧基料又可以作为农田的有机肥,实现了秸秆的循环利用、畜禽类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产业园中主要培养食用菌和药用菌两种。药用菌的营养价值高、价格也高,通过改良培养基,开发了价格稍低的食用菌。产业园的智慧大棚中还有另外一种菌菇——竹荪,它产自贵州等山区,在其他地区很少买到,如今产业园使竹荪在皖北落地。

  智能育菇。产业园利用自主研发的智能大棚,标准化培育蛹虫草。智能大棚可以根据蛹虫草生长环境设置温度等,还能实时查看通风、光照等情况。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产业园的智能大棚从去年的110间增加到现在的210间。

  据悉,产业园每天生产的食药用菌鲜品,经过采摘、包装后,通过物流运送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深受消费者欢迎,目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种好粮,吃好饭”,从粮食产业的基础产品面粉而言,太和县面食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板面之乡”太和也正在全国闻名。

  “卖得出”带得“产业旺”。随着市场的发展,太和板面的关联产业也不断壮大,得益于太和县的优质农产品小麦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太和板面的主要原料产地郭庙现代农业产业园,其种植的小麦具有“籽粒蛋白质含量高,温面筋含量高,面团稳定时间长,容量高,出粉率高”的特点,因此使太和板面的口感与众不同。

  据太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太和县约有10万人,在全国经营大小板面店约5万家,年收入达百亿元。2015年,太和板面制作技艺被列入太和第四批县级非物质遗产名录,2018年,太和板面被评为安徽十大名小吃。太和板面知名度逐年上升,逐步跻身知名国民小吃行列。截至2020年全国板面门店总量近5万家,其中连锁品牌近100家。

  太和板面的发展壮大,逐渐带动了相关产业链,使板面产业发展成为全县经济的引领产业。在太和县《一碗面成就四大产业》的报告中,“一碗面,装有‘板面粉、板面肉、板面料、板面菜’四大产业”。

  板面品牌太板一号,借着太和县板面产业发展的东风,趁势而上。“2021年3月,我们的速食板面上市了,不仅有产品前端的板面专用粉、蔬菜加工、香料加工,还有周边的文创产品,如果能形成一个产业园,就可以加速资金和人才的汇聚。”安徽太板一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魏继棠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做辛料生意的阮保华,也抓住了太和板面产业链延伸的商机。2019年阮保华和安徽省农科院合作,试验种植太和板面专用的细阳红辣椒。2021年,他的细阳红辣椒种植面积达800多亩,共收益达400多万。

  太和县,从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以农为本,发展产业强龙头、壮大龙头带产业,走出了一条农业致富、产业强县的乡村振兴之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