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经济  网事

16位国研专家解读中国经济形势之一

  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827122亿元,同比增长6.9%。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用“稳中向好、好于预期”来概括2017年经济运行情况。

  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9%,二季度增长6.9%,三季度增长6.8%,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比上年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比上年增长8.0%。中国经济时报特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6位专家,从宏观经济形势、区域、房地产市场、消费市场等角度,对2017年我国经济运行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解读,以飨读者。

  2018年宏观经济仍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去杠杆、加强金融监管、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等任务仍然艰巨复杂。

  2017年,按照可比价格,我国GDP同比增长6.9%;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自2015年以来,季度GDP增速已经连续10个季度保持在6.7%-6.9%,经济增长率由下行转为平稳的特点比较明显。这意味着持续7年左右的经济增速换挡基本结束。

  从市场方面看,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出口增速持续大幅降低(2010—2016年,美元口径的出口增长率从31.3%降低到-7.74%);国内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矛盾导致的投资增速持续大幅降低(2010—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24.5%降低到8.1%)。2017年世界经济复苏态势趋向明朗,受其影响,我国出口形势开始好转。全年出口增长7.9%(美元口径),较上年增速提高15.6个百分点。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矛盾正在积极解决,支持投资增长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加。房地产投资增速在2016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保持大体平稳;基础设施投资持续活跃;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投资增长由降转稳的条件初步形成。

  从消费方面看,自2012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社会政策托底的原则,全力保障基本民生,着力抓好精准就业、精准扶贫等重点关键环节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在就业基本稳定、扶贫帮困效果日益显现的支持下,全国居民收入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可比价格同比增长7.3%,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速。受收入平稳增长的支持,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平稳提高,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网购、旅游、餐饮等各类消费活动较为活跃。消费平稳增长的基础已较巩固。综合看,市场需求基本形成平稳增长态势。

  更为重要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基于对发展环境已发生阶段性重大变化的判断,自2012年以来,党和政府对发展思路和政策重点进行了重大调整。宏观调控改变了传统的“逆周期”施策的思路,把更大的力量放到调结构、转方式、深化改革方面,努力增强对发展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特别是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统任务,明确部署了“三去一降一补”等五大任务。

  近年来,市场和政府共同发力,去产能加快推进;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线,多措并举去库存,成效突出;去杠杆和降成本效果明显,企业成本继续下降。短板领域投资加快,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农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3.9%、16.4%和16.4%,分别快于全部投资16.7、9.2和9.2个百分点。

  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工业企业科技研发活动明显增多,从2011年到2014年,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重由1.79%提高到2.05%。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7%,增速同比加快2.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4%,较工业增速快6.8个百分点。通过控制成本、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兼并重组提升集中度等方式,企业对增速放缓的适应性不断增强。总体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大于求的矛盾有所缓解,企业对新发展环境的适应性增强。

  国内外市场需求企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进展的综合成效之一,就是市场供求关系开始发生积极变化。第一,存在严重过剩的重化工等大宗原材料市场,随着投资需求恢复、去产能取得成效,供大于求矛盾明显缓解,价格水平持续提高。主要受其推动,自2016年9月份开始,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由负转正,并持续提高。2017年3月份以后有所回落,7月份以来又持续提高。价格水平的这一变化,很大程度上表明通货紧缩已经缓解,宏观经济运行从总量矛盾看,已经初步摆脱困境。第二,随着转型升级活动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开始逐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逐步增强。供求矛盾的缓解,也综合表现在企业效益好转方面。综合分析,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加,微观运营状况明显好转,基于这些情况,可以认为,经济增长的新基础已初步形成。

  同时也要看到,2018年宏观经济仍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去杠杆、加强金融监管、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等任务仍然艰巨复杂;加强产权保护、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的相关改革仍需攻坚克难;提质增效、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仍然任重道远。此外,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更不容忽视。要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集中力量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全力推进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依靠市场竞争和政府监管执法工作水平提高,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地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减排降耗水平不断提高。稳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2017年经济增长6.9%,较2016年提高0.2个百分点,经济增速自2010年以来首次反弹。在看到经济企稳向好的同时,也应看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

  首先看货币金融领域。2017年12月,M1同比增长11.8%,创出近两年来的新低;M2同比增长8.2%,创出有广义货币统计记录以来的新低。而在笔者看来更为重要的,更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名义总需求变化的货币统计量“现金+活期存款”增速(“真货币增速”),也创出近两年来的新低:该指标自2016年6月创出22.1%的阶段性新高后一直处于快速下滑状态,截至2017年12月,已滑落至10.4%的较低位置,而且仍保持继续向下的趋势。货币统计量增速的快速回落意味着名义总需求指标正在快速回落,这对于刚刚企稳向好的实体经济是非常不利的。企业融资方面,人民币增速同比增长12.7%,增速较2016年回落0.8个百分点,创2001年以来的最低年度增速;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同比下降32.7%,增速较2016年回落54.2个百分点,净融资额3361亿元,较2016年减少2.93万亿元;股票融资8734亿元,较2016年减少3682亿元,同比下降29.7%;社会融资总量累计19.44万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较上年回落6.3个百分点。银行间市场基础货币流动性持续收紧: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由2016年底的2.56%攀升至2017年底的3.11%,累计升幅为55个基点。银行间市场基础货币流动性持续收紧意味着2017年货币政策在持续收紧。

  其次看实体经济。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较2016年提高0.6个百分点。但从月度数据看,工业增加值增速总体呈逐月回落态势:由年初单月增长7%以上的增速水平逐渐回落至年末月增长6%左右的水平。与之相对应的发电量增速也呈现与之大致相同的变动趋势。2017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总体表现为逐月下滑。固定投资增速由年初的8.9%下滑至年底的7.2%。从细分项看,尽管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在2017年12月出现小幅反弹,但其掉头向下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受制于政策调控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萎缩,未来一段时期很可能继续保持震荡向下的走势。消费增长也呈现下滑趋势: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2%,增速较2016年回落0.2个百分点,如果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速降幅可能在0.5个百分点左右。2017年的进出口数据超出预期,进出口总额4.1万亿美元(大致达到2013年的水平),同比增长11.4%,增速较2016年提高18.2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局面。但需要注意的是,2017年出口的月度增速总体表现为逐月提高,而进口的月度增速则总体表现为逐月回落,这说明国内名义总需求的下滑已经开始对进口增速产生负面影响。

  笔者一直认为,推动此轮经济企稳向好的最主要原因是需求端名义总需求的明显改善:国内“真货币”(现金+活期存款)增速由2015年6月的最低2.8%逐渐回升至2016年6月的最高22.1%。但是,随着货币政策自2016年9月开始逐月收紧,“线%的较低水平,这意味着,当前实体经济的流动性和名义总需求已处于较低水平。

  近期,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工业产能利用率”季度数据。从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本轮货币政策放松起始于2015年上半年,央行通过连续5轮降准将同业利率最低下调至2015年5月的1.3%,之后开始缓慢上行并稳定在2.1%左右。但至2016年9月,货币政策再次收紧,同业利率开始快速上升,至2017年底,已升至3.11%的较高水平。然而与之不同的是,工业产能利用率季度数据的最低点出现在2016年一季度,而不是货币政策大幅放松的2015年二季度。目前工业产能利用率已攀升至78%的较高水平(离82%左右的正常值水平还有一定距离),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如果不及时扭转“真货币”(名义总需求)增速快速下滑的势头,那么实体经济企稳向好的良好局面可能再次被打破。

  201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7.2%,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但下半年以来,制造业等投资呈现出触底走稳的态势。展望2018年,总投资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调至6.5%左右,其中制造业投资预计将进一步小幅反弹,但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仍将下调。由于投资价格指数预期减小和结构优化,实际投资增速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望触底反弹。

  2014—201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15.7%、10.0%、8.1%和7.2%,2015年比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2016和2017年分别下降1.9和0.9个百分点,每年下降的幅度趋于减小。特别是下半年以来,月度投资增速呈现持续回升趋势,从8月份的4.9%持续提升到12月份的7.2%。

  下半年月度投资回升主要受民间投资第二次触底回升所支撑。2016年上半年,我国民间投资最低增速曾经达到2.1%,达到本轮投资周期的最低点。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家大力促进民间投资和出口回暖等多个因素的带动下,2017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反弹至7.2%的水平,但后面持续下滑,1-11月曾跌至5.7%的增速,2017年全年收于6.0%的增速。2017年民间投资基本呈现二次触底的小周期态势,这为2018年的小幅度反弹创造了基础。

  自2000年以后,我国投资增速快于GDP增长是一个常态,但2017年这一关系出现了显著变化。1994—2000年间,我国投资增速基本与GDP增速相同,显示投资占GDP的比重处于平稳状态。自2000年以后,我国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需求扩张,加上投资乘数效应,投资增速长期保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例如,2005年,投资增长27.2%,GDP名义增长15.7%,投资高于GDP增速11.5个百分点。自2012年以后,两者的差距不断缩小,至2016年基本相同。但2017年,GDP名义增速达到11.2%,而投资增速仅为7.2%,投资低于GDP增速4.0个百分点。

  在投资内部,各类投资的速度和发展趋势有很大差别。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包括电力燃气水、交运邮政仓储、水利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速最高,全年投资总额达17.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高于全部投资增速7.7个百分点。

  占比最大的制造业投资增速较低,但相对稳定且有小幅提升趋势。2017年制造业投资达19.4万亿元,占总投资比重接近1/3,制造业投资是反映实体经济增长态势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制造业投资在2016年中曾达到2.8%的谷底,但自那以来持续在4%-5%之间,这一速度虽然不高,但符合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国际经验,而且已经实现了触底企稳的较好增长态势。

  从全国来看,2017年民间投资增速要低于总投资1.2个百分点,但东部地区民间投资增速是8.6%,超过东部总投资增速(8.3%)0.3个百分点。类似地,中部地区民间投资增速是7.4%,也高于总投资增速0.5个百分点,这说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投资增长逐步恢复为主要依靠市场内生性投资,有利于整体投资的稳定增长。但西部地区由于产业转型升级进程较慢,民间投资仍然不够活跃,总投资仍然主要依靠政策性投资所拉动。

  预计2018年投资增速仍将略有下降,但因结构优化和实际增长率提升,并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下行压力。

  根据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产业结构特征,预计2018年制造业投资可能有小幅上调,达到略高于5%的水平。餐饮零售、教育、文化体育等行业投资也会有所回升,但近几年增速最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在严防地方债务风险的背景下,可能有较大幅度的下调,房地产投资也可能有所回落,综合起来,2018年投资增速仍会小幅回落。

  不同类型的投资对增长的贡献是不同的,比如基础设施投资中有很大一部分转化为转移支付,并不直接对经济产生拉动作用,而且2018年钢铁和能源的价格上涨幅度预期将大幅度减小。因此基础设施增速下降对增长的影响较小,而制造业投资当中的设备等对经济中很多行业都能产生长链条的拉动作用。综合来看,自2012年以来由于投资下行对经济增长带来的下调压力已经达到基本释放,这将为高质量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