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阜阳资讯  信息

夜读丨武山县三衙柳编

走进武山县四门镇三衙村 , 总会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 , 那是柳香的味道。

三衙村位于西秦岭北坡渭河支流大南河水系的西河北面 , 与四门镇隔河相望 , 背依青山、面朝西河 , 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

在西秦岭众山中 , 生长着一棵棵山麻柳和红心柳 , 它们的柳条柔软细长 , 是手工编制的好材料。三衙村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 凭着老祖先留传下来的手艺 , 把这些柳条编制成农业生产的簸箕、筛子等农具 , 远销河西、陇东、陕西、青海等地。

三衙村的柳编历史悠久 , 很早就闻名陇上。据说远在宋元时代 , 这门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就已存在。这个不到三百户人的村子 , 一半以上的人家都会编制簸箕。听三衙村柳编手汪志杰说,他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学柳编手艺。为了使柳条保持柔韧性 , 他们一般选择地窖来加工 , 地窖冬暖夏凉 , 是柳编的理想场地。那时候生活困难,上顿下顿苞谷面,苞谷面拌汤,苞谷面馓饭,干不了多少活就饿了,听见外面远远传来卖 " 油饼 " 的吆喝声,馋得直流口水,心想要是什么时候能美美地吃上一个油饼多好啊!想吃油饼先得用柳编换钱,因为,柳编当时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源于此柳编工艺才得以代代相传,当然,现在已是今非昔比。

柳编工序复杂,他们从温泉、草川、杨河、漳县等地买来柳条 , 然后放到河里浸泡 , 晾干水分 , 去皮 , 经过穿、编、系、砌、缠等步骤。一个簸箕需用 750 克的柳条,也就是 150 根左右,如果一个人制作的话,最快也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完工。对于手脚麻利的柳编艺人 , 一天编制五六个簸箕不在话下。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村里的生产队就成立了柳编副业队。那时候物质生活匮乏 , 村民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编制簸箕。据汪志杰回忆,那时他们既要完成生产队的任务 , 又要偷偷摸摸地编制些补贴家用的物件 , 常常起鸡叫、睡半夜 , 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不说 , 一旦被村干部发现 , 完不成任务还要扣工分。当时交通不便 , 所用的柳条必须到温泉、草川等地用人力去背回来 , 来回几十里路 , 十分辛苦。柳条背回来后开始埋头苦干 , 一个人通常要编制七八十个簸箕。全部完成后 , 左邻右舍一起背到秦安、陇西、定西、通渭等地去卖 , 或者背到陕西、武威等地去换粮食。挨饿受冻 , 露宿街头 , 那是常有的事。汪志杰说,提起那段岁月 , 我们柳编艺人个个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网络图片)

今日的三衙村 , 更以柳编闻名。村民们在武山柳编工艺厂厂长雷世海的带动下 , 进行统一培训,创新技术 , 挖掘潜力 , 不断摸索改造 , 由过去只加工传统单一 , 适用于农业生产的簸箕、筛子 , 发展到现在的多种居家工艺品 , 如转椅、果盘、花篮、宠物篮、手提包等。这些工艺品款式新颖 , 造型别致 , 美观大方 , 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由于柳编在四门及其周边地区流传广泛,柳编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改进变化,尤其近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柳编已从实用物品转向使用兼装饰的旅游产品和手工艺品。2016 年武山柳编技艺被列入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带领下 , 柳编成了三衙村人发家致富的好项目。如今的三衙村环境清幽 , 小桥流水 , 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最让三衙村人自豪的是 , 他们的柳编产品已经走出家门 , 远销国外。

是的 , 三衙村变了。唯一没变的就是那更加浓郁的 , 柳香的味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绿色征途无胆匪类
  • 编辑:朴敏英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